搜索 解放军报

平太信:戎马半生战功赫赫,退役归隐甘守清贫

来源:风正巴渝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1-10 13:14:53

在1978年上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飞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为了追击敌人逃窜的机械化部队,志愿军班长不顾自身安危,只身带着反坦克手雷,趟过半人高的河水,炸毁敌军逃跑必经之路的桥梁,堵住了敌人溃退的道路。电影里“班长”的原型,就是曾先后获得20多枚立功奖章、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战斗英雄平太信。

弃暗投明 抛洒热血坚定理想

1920年,平太信出生在四川万县熊家镇的一个穷苦人家,20岁时被抓壮丁充军,参加对日远征作战。抗战胜利后,远征军队伍被打散编入国民党军队。没多久,平太信就随军开往东北,被迫参与内战。

在驻扎期间,平太信发现国民党军队里充斥着贪污腐败、欺压剥削,甚至还有克扣军饷等行为。他对此十分愤慨,多次向上级反映,可长官对这些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渐渐地,他对这些军纪涣散的现象愈发不满,明白跟着国民党不会有任何出路;与此相反,共产党的军队不仅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经常与他们打成一片,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甚至在一次战斗中,平太信亲眼见到,一支解放军部队为了掩护村民转移,全员坚守在最后,战士们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从这一刻起,平太信真正相信,中国共产党才应该是值得他为之奋斗的最终归宿,脱离国民党、投奔解放军的想法在他心里不断生根发芽。

1947年,平太信所在部队换防东北某地,其对面几十公里就是解放军部队的大营,他意识到自己逃离国民党军的机会来了。一天晚上,他向手下几名士兵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平太信平日里就比较照顾他们,对待其如同自己兄弟一般,每次打仗都竭力护佑他们周全。所以,当平太信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手下的士兵异口同声地表示誓死跟随。当晚,平太信就带着这几名士兵和一挺轻机枪逃了出去。大家在天寒地冻的树林里走了一夜,终于在次日凌晨抵达解放军的营房。

在说明来意、经过核实之后,平太信他们被安排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吃饭。平太信发现,伙食虽然只是窝窝头和一些素菜,和国民党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军官跟战士们的饭菜都是一样的,大家一同挤在桌子上吃饭聊天,氛围极其融洽。而在国民党军队里,士兵的伙食比军官的差多了,军官也很少主动与士兵们坐在一起,相反还会各种嫌弃,认为和普通士兵坐在一起十分丢脸。这让平太信更加坚定了加入解放军的决心,他为自己弃暗投明的明智选择感到十分高兴。如果说,在国民党军队里服役完全是被逼的,只为活命而战;那么现在,在解放军部队里,平太信完全转变了信念、树立了理想——为国家解放而战,为民族自由而战,为人民幸福而战!

一天晚上,平太信所在部队奉命夜行军。路上,平太信有些内急,向排长打了报告后,暂时脱离队伍来到远处路边沟渠解手。当他走近沟渠时,发现那里恰好也有人在方便。为分辨敌我情况,平太信假装向对方借火点烟。火光一闪的瞬间,他发现对方头上竟然戴着钢盔,毫无疑问是国民党军士兵。平太信镇定自若地和对方寒暄了几句,解完手后迅速归队报告情况。随后,排长带领战士们摸清情况后,趁着敌军熟睡之际,将整个营接近四百名国民党军官兵全部俘虏。凭借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机敏果敢,平太信多次荣立战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先后荣获“朱德奖章”“勇敢奖章”等。1948年,因为出色的表现,平太信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给平太信家人发回的立功喜报。

再次远征 只身炸桥断敌退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那时候国内刚和平没多久,如今又要打仗,一时间有小部分战士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在外出生入死打仗多年,好不容易熬到新中国成立,就想着回家照顾父母妻儿;而平太信却认为,外寇未平,此时回去跟“逃兵”没什么两样,于是他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入朝参战。第二次来到异国他乡作战的平太信,此刻的心态更加坚定,甚至还和战友开起了玩笑:“如果我能够战死在这里,也算是马革裹尸了!”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平太信所在部队奉命直插三所里,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硬的防御阻止敌军出逃。当时平太信是志愿军113师337团8连的一名班长,他和战友们翻山越岭,连夜长途奔袭70多公里抵达三所里。抵达后,上级的紧急命令接踵而至——全连穿插到大同江一带,想尽一切办法堵住敌人。平太信主动找到连长,自告奋勇由他们班担任尖刀班,率先穿插到大同江执行任务。上级同意后,平太信随即带领几名战士急奔目的地。

连夜的奔袭已经让战士们疲惫不堪,此时还得继续前进,有一两名战士实在走不动了。短暂的休息期间,平太信不断地给大家加油鼓劲:“这一次不同以往,如果想要建功立业,这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没有异于常人的毅力,成功是不会主动找上你们的!”在班长的鼓舞下,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终于及时抵达大同江边。

▲平太信英勇炸桥的立功证明书。

与此同时,敌军的机械化部队已经逼近大同江,而江上的大桥是敌军溃逃的必经之路。如果现在不想办法把桥炸掉,那么要不了多久,敌军队伍就能逃走一大半。关键时刻,平太信把战士们的手榴弹都收集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我一会儿拿着这些手榴弹去炸桥,你们等我到了桥下,就开始使劲打,帮我吸引火力。”说完,便背着手榴弹,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悄悄潜到桥下。战士们看到班长顺利抵达目标点,于是马上火力全开。志愿军的枪声让正在逃窜的敌军猝不及防,敌军队伍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随着“轰”的一声,大桥被炸塌了半边,敌军的车队再也无法顺利通过,尾随其后的志愿军开始围追堵截敌军的逃兵。

此次战役,平太信的英勇战斗为志愿军主力部队歼灭敌人创造了理想的条件,他也因此荣立特等功,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三级国旗勋章”。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平太信还陆续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功章”“二级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战争结束后,他先后两次得到毛主席接见,成为抗美援朝的功臣之一。

▲转业前,平太信曾担任某部汽车连指导员。

因伤转业 低调奉献甘守清贫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平太信在掩护大部队撤离时,不幸踩中敌人的照明弹,后又遭敌人的榴弹炮炸伤,被紧急送往野战医院进行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遗憾地因伤离开了部队。

1964年5月,平太信转业到地方工作。按照他的履历和荣誉,原本可以进入政府机关等单位工作,但他居功不骄,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平太信先后在长滩电站采石场、变电站等野外工地,万县地区水电局基建队、万州电力公司修配厂等单位工作。他在修建长滩电站时因公负伤,却坚决不肯调动工作,伤愈后立即重返本职岗位,与同事们一起投入新的任务中。

平太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转业时他的工资为18级,之后有多次调级的机会,他都主动让给了其他同志,直到快离休前的一次普调,才调到17级。平时,无论是单位同事还是亲朋好友,很少听到他谈起个人的辉煌经历,也从未听到他向党和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平太信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其实没做什么,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我很知足了。我的荣誉属于国家和部队,我只是实实在在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平太信获得的部分功勋、奖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太信虽有固定工资收入,可一个人要养活五个读书的孩子,还要接济几位亲戚,日子过得十分拮据。按照当时政策,他的子女可以享受免费入学待遇,平太信坚决不让家人申报,并放言称谁去申报他就“翻脸不认人”。1977年秋季开学时,子女的学费实在难以凑齐,妻子便瞒着他到居委会为小儿子申请了免交学费。后来平太信得知了情况,不仅补交了学费,还板着脸把妻子“教育”了一番:“想起我那些死去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有困难自己克服就好,绝不能向党和政府伸手。”

平太信的五个子女均在企业工作,工资不高,几个儿媳也没个固定工作。三儿在出租车公司开车,单位效益不好,几次想通过公公的关系向政府提出帮忙调动个好点的工作,因为知道老人的脾气就一直没敢直接提,于是便请婆婆绕着弯子向公公说情。但平太信严肃地告诉妻子:“儿子、儿媳的工作要靠他们自己,无论单位效益好坏,都要努力工作,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平太信晚年期间常年患病,家境更是艰难,可老人坚决不允许子女向党和政府提要求、添麻烦。住院期间,他经常念叨的是:“住院费用太高,药费过多,浪费国家的钱,还给企业增加负担,我要出院……”在他的坚持下,每次病情稍微得到控制,他就出院回家休养,反反复复“折腾”了很多次。2010年9月,在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的平太信还向前来探望的领导和老战友们行了最后一个军礼,并叮嘱子女一定要给他缴上最后一笔党费!

▲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平太信。

平太信戎马半生战功赫赫,转业归隐默默坚守,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愿给国家添“麻烦”。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他身上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供稿:万州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