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1922年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北尹寨村。其父陈纪瑞,原籍泽州犁川,早年在基督教学校与陈振华的母亲相识。其母祁香月,幼小随着在县城英国人办的教堂任教的父亲,在女子学堂读书,后来与陈纪瑞结婚。夫妻一同回到祁香月的家乡,开办了乡村学校,二人亲任教师,共赴甘苦。期间,陈振华的父亲曾在晋绥军当兵,后负伤返乡。陈振华的母亲秀外慧中,精通国语、算术、地理,受新思想新文化思潮的影响,通达、开明的教风深深影响着这个古老村寨的社会文化习俗。
陈振华在父母精心培养下,从小就接受到启蒙教育。他爱憎分明,品学皆优。民族,国家,兴亡,气节,这些新词汇就像营养剂一般,注入他年青沸腾的血液中。素有凌云之志的陈振华,多少次遥望星空,他的思绪也在飞翔。
1937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目睹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百姓流离失所,陈振华满腔的爱国热情开始在胸中燃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一度萌发了参军的念头,决心走出家门,投笔从戎,誓死报国。他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一个清晨,16岁的陈振华第一次走出家门,离开养育他成长的那处村寨,离开那片山青水秀的故土,独自辗转北上,踊跃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
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组织的新军,是一支人民的抗日武装。陈振华参军后,思想进步,作战勇敢,不久,在抗日的烽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振华所在的决死队,先后配合八路军129师及115师,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彻底粉碎了日军的“九路进攻”,逐渐成为一支驰骋晋绥的抗日劲旅。
1939年底,阎锡山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先发难,发动了企图消灭山西新军的“十二月事变”。在八路军的支持和配合下,薄一波率新军坚决自卫反击,粉碎了阎锡山的阴谋。此后,新军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划归八路军太岳纵队,陈赓任纵队司令员。从此,揭开了新军和太岳根据地历史的新的一页。年青的陈振华,也在炮火中得到锤炼,一步步成长起来。
八年全面抗战中,陈振华怀着民族义愤,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战役,随部队转战于太行山区,参与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在一次战斗中腿部中弹,留下残疾。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与战友们同仇敌忾,坚持抗战,为驱寇而奋斗,随时准备献出一切,发誓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他就一天不回家。
1944年10月26日,在太岳三分区供给处工作的陈振华给父母写信说:“儿离家八载之久,尽忠于国家,谋全中国人民之解放,而流血流汗,誓为驱寇而奋斗,故不能亲临堂前行孝于二位大人。俗话说,尽忠不能尽孝。但儿脱离故乡亲,舍了二位高堂,来舍身为仁,为国家民族服务,亦是间接的尽了孝顺高堂的使命。儿在外一切都很好,我觉得这数年来在社会上工作获得了不少智识,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均有相当的认识,这就是八年多儿的进步吧。”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纵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陈振华隶属于晋冀鲁豫四纵十二旅,参加了上党、同蒲、汾孝等战役。1947年8月,随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创建了以伏牛山为中心的豫陕鄂解放区。卢氏解放后,陈振华随军挺进陕南。
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由内线转向外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1月初,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进入郧阳境内,首先解放了郧西、郧县,创建了以两郧为中心的鄂陕根据地。先后击退敌六十五师大小四次进攻,山阳之战后,使北线形势趋于稳定。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大片地区,红色政权相继建立。
作为指导员的陈振华,在巩固既得阵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中始终冲锋在最前沿。在协助工作队剿匪建政中,他与土顽势力针锋相对,发动群众,英勇顽强。在湖北桑享战斗中,正值韶华的陈振华壮烈牺牲,时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