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交互提高指挥认知
■黄永刚 任风超
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尽管“云端大脑+AI助手”可以为指挥员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保障服务,“智能判断”支撑下的“有人决断”也更具精准性,但指挥员不可能轻易将手中指挥决策权交予机器。为此,指挥员仍需基于人的主观感知优势,根据作战指挥需要,主动换位交互不同角色视角来拓展多维思维,形成全面、深入、具体的指挥认知,进而提升指挥实效。
交互上级视角正确领会意图。作战中,指挥员应充分领会上级意图、正确理解作战任务并带领部队执行上级命令,实现预期作战目标。但由于指挥员受自身所处指挥层级的客观限制,其难以第一时间获取整体作战信息、无法全程主导或参与作战行动设计,因而在任务来临时常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待执行状态。为此,指挥员首先要在沉稳准备的基础上,快速熟悉好命令内容、安排好相关工作、处理好紧要矛盾,然后将自己摆在上级指挥位置上换位思考,对时局变化、战场态势、敌我情况及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其次,应以更高维度的认知权衡利害、以更高层次的站位理解意图、以更高水平的判断预见战果,进而破除自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困境。再次,应跳出来总揽战场全局、着眼主要方向、把握要点关节,进而精确定位任务原点、找准行动起点,确保作战指挥精准定向发力。
交互对手视角准确研判情况。指挥员实施作战指挥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敌情,通过全面认识并精细掌握敌人基本情况,做到因敌施策、因敌用法、因敌发力。在作战指挥过程中,指挥员如果能够从敌人的视角、用敌人的思维、依敌人的理论来分析敌人,就更容易全面掌握敌人状态。指挥对抗时也就能对敌形成认知上的“单向透明”,从而实现“指挥调动敌人”,做到先胜于敌。为达成这一效果,指挥员应在充分理解上级作战企图的基础上,迅速厘清当面之敌编成架构,然后借助敌情“数据池”、战场多源情报信息等支撑,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敌方指挥员的位置,理解当面之敌所受领的任务、拟达成的目的、现具有的条件、可采取的行动、能得到的支援等具体问题,进而看清敌方意图,消除己方盲目臆断风险,优化自身应对策略与决策,为实施正确指挥定位着力点、找到发力点,力求做到精打敌要害。
交互下级视角及时发现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挥员发号施令简单,但下级贯彻执行未必如想象中那般顺畅,甚至有时指挥员临机作出的决策,在具体落实中不仅得不到下级的预期响应,反而给作战活动带来隐患。特别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随着各类作战要素构成越来越多、各种作战力量分工越来越细、各式作战关系交织越来越杂,在分析判断情况、形成作战方案、定下作战决心、组织作战协同、实施作战控制等各个环节中,仅仅依靠指挥员一个人指挥决策已无法满足复杂战场环境的要求,所属机关和下级指挥员都不同程度分担了指挥员某一部分工作,客观上成为“指挥员”群体的必要构成部分。由此,指挥员在实施作战指挥时,不能只是站在本级视角思考筹谋问题,还要适时主动换位到下级指挥员角色上,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检视,着重对那些下级未及时反馈、不便于报告的具体问题或特殊需求,及时沉下去给予关注和处置,以此定位指令执行不畅的耗散点、找到制约指挥的梗阻点,进一步避免认识上的主观或武断,确保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指挥部署。
交互友邻视角优化调整方案。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任何单一作战力量很难在复杂战场上实现完全“无依托”作战。作战时协同其他友邻力量共同塑造体系作战优势,是打赢制胜的关键。各作战力量应当基于统一作战目标协同行动,尤其是指挥员要时刻强化联合与协同意识,善于借友邻视角思考既定目标与行动的可行性,避免在组织筹划作战时陷入“自我设计”的死循环。为此,指挥员应在组织确定作战目标、制订作战行动计划的过程中,聚焦全局重心、体系优势,不断交替换位各友邻方,从多个方向对己方战场情况及作战态势进行检视,比对修正己方在作战筹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弥补自身不足,积极协同友邻构建紧密协作关系,切实提高整体作战效益。
回归本级视角精准指挥决策。指挥员通过适时变换不同指挥角色和指挥位置来加强领会意图、研判情况、纾解矛盾、优化方案的做法,能使自身有效避免认知局限,提升作战指挥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但指挥员的任务重心始终在指挥控制部队实施高效作战上,应当回归本级视角,将交互多位后获得的多元信息融合,用以支撑查摆不足、修正纰漏、优化内容、完善细节,形成行动方案计划。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挥员应围绕本级作战任务,根据方案计划拟定需要,迅速从一时一地和固定的指挥位置局限中跳脱出来,基于当时指挥工作实际需要寻求差异化指挥意见,并将这些意见精简取舍,以此确保本级作战指挥筹划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立体性和事态上的关联性,使指挥效益得到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