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用AI赋能国防教育,江西吉安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刘思 郭冬明 责任编辑:张硕
2025-11-11 10:44:37

江西省吉安市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防教育融合——

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刘思 中国国防报记者 郭冬明

红军战士手抓铁链、冒着炮火向对岸冲锋,大渡河水流湍急,岸边红旗随风飘动……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一所小学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人工智能(AI)”国防教育课正在进行。美术老师毛成向AI互动系统下达创作指令,屏幕上的经典油画《飞夺泸定桥》“活”了起来。

“我先拿这幅作品打个样,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作品了。”一周前,毛成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借助AI技术对红色主题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太爷爷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这次的作品就是向他致敬。”讲台上,学生羊晨希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放学回家后,羊晨希翻出家里的旧相册,找到太爷爷的黑白照片,缠着长辈讲太爷爷当年打游击的故事。

“爷爷告诉我,太爷爷16岁参加红军,扛弹药时腿被炮弹碎片划伤。我要把这些细节告诉AI,让太爷爷的形象更真实。”在AI生成的动态画面里,身着老式军装的老红军缓缓抬手敬了一个军礼,羊晨希也不由自主挺直了身体。“那一瞬间,我好像理解了爷爷奶奶常说的‘当兵光荣’是什么意思。”

“在博物馆看到红军高举红旗围攻吉安城的老照片,我才知道,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学生肖恩佑走进吉州区博物馆参观见学,最终确定了“九打吉安”的创作主题。破损的城墙、飘扬的红旗、冲锋的红军战士……回到家,肖恩佑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在课堂展示环节,AI不仅让这幅画“动”了起来,还给画面配上冲锋号的声音。“听着冲锋号声,看着画面里的红军英勇战斗,我觉得自己就好像到了当年的战场。”肖恩佑说。

除了生成动态画面,毛成还向学生们展示AI的另一项体验功能——隔空“对话”红军战士。“红军叔叔,爬雪山时饿肚子怎么办?”“你们想家人的时候会哭吗?”面对学生们的提问,AI画面中的红军战士亲切地回应:“饿了就嚼草根、煮皮带,想家人的时候,就想想只有打胜仗才能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

“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感觉他们离我们很近。英雄也是会饿、会想家的普通人,但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课后,学生周语嫣在笔记本上写下心声。

以AI赋能国防教育的实践,在吉安这片红土地并非个例。永新县子珍小学学生尝试借助AI改编红色歌曲《十送红军》:“我们在改编中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小鼓的元素,AI帮我们调整了旋律,和歌曲意境更加契合。”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六年级学生周欣慧在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打开AI应用,通过视频识图功能,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吉安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推动AI技术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更多特色课程,让科技助力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