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许塞外
——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感悟兵团精神
■解放军报记者 陈 涵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9月中旬,记者来到诗人艾青笔下“年轻的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
7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进驻天山北麓玛纳斯河畔,在戈壁荒原仗剑扶犁,建起“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喝苦咸水,住地窝子,挖渠引水……在这块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第一代军垦人纺出新疆第一缕纱,织出新疆第一匹布,榨出新疆第一块方糖,成为新疆工业的重要奠基者。
如今,美丽的石河子绿树成荫,道路宽阔,成为远近闻名的“戈壁明珠”。位于市区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再现了军垦人的付出和奉献。1500余幅图片、1500多件(套)文物实物……记者走进军垦博物馆,那段激情燃烧的屯垦岁月仿佛浮现在眼前。
军垦博物馆一楼的半景画,描绘着当年军垦战士在戈壁滩上开荒造田的场景。
“当时,战士们平均每天开荒12个小时以上,因为劳动强度大、营养跟不上,一些人得了夜盲症。”在《一双眼》雕塑前,军垦博物馆宣教科副科长顾晨叶向前来研学的学生介绍。
“我种过地、摘过棉花、开过拖拉机、学过护理……”“老军垦”陈淑兰上世纪50年代进疆后,在兵团工作生活了70多年,她的儿子、女婿、孙子都是军人。她说:“在兵团,很多人跟我一样,党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从亘古荒原到绿洲良田,一代代军垦人在天山南北谱写了屯垦戍边的壮丽篇章。
兵团第八师一三四团民兵孙景恩,小时候跟着爷爷住地窝子,后来住平房,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孙景恩说,他从小就听爷爷讲先辈沙漠行军、屯垦戍边的故事,作为新时代兵团传人,一定要传承弘扬兵团精神,为新疆的建设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