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长城壮国威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牟奔驹 薛艳晓 赵真燕
军旗猎猎,铁流滚滚,步伐铿锵!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雄姿英貌,光荣接受习主席检阅,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也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习主席指出:“人民军队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人民军队自成立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这支曾经身着单衣、脚着草鞋、用简陋武器战胜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的军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夙愿。
习主席多次表达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剜心之痛”:“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军事上的落后,首当其冲表现为军队的羸弱不堪。近代中国军队,尽管不乏能征善战之将、不乏英勇奋战之兵,甚至不乏坚船利炮之器,但在与列强历次较量中鲜有胜绩,难以扛起历史重任。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磨刀霍霍。当时的中国正饱受列强欺凌、陷入军阀混战,兄弟阋于墙、民众如散沙,“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诸如此类“亡国论”的论调甚嚣尘上。
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刚刚结束万里战略转移和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如一颗颗火种分布在中国西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南方起伏的丘陵山区里,虽减员严重,装备简陋,物资匮乏,却斗志弥坚。
当山河破碎之际、民族危亡关头,正是这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以生命发出吼声,以血肉筑起长城,毅然领命出征,开赴凶险的抗日前线,在浴血奋战中成为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为赢得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正是这支军队,出师首战即告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第115师设伏平型关,歼敌1000余人,成为抗战史上一个闪耀着胜利光芒的坐标。战后,朱德在家书中写道:此战使“全线士气为之一壮”。新四军先遣支队伏击韦岗,“脱手斩得小楼兰”,初战告捷,“自南京失陷后,江南广大人民未见过中国军队,更未见过中国军队的胜利,这次战斗极大的兴奋了群众”。
正是这支军队,挺进敌后,坚定抗战,成为艰难岁月中的曙光与希望。1940年8月,正当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一路狂进、中国抗战局面处于低沉时,百团大战打响,这是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给日军“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令敌人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从战略相持阶段起,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抵御了侵略者发动的一轮轮疯狂“扫荡”“清乡”行动、一次次残忍的“三光”政策,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正是这支军队,率先发起反攻,兵锋势不可挡。从1945年8月9日至当年底的大反攻中,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在全面抗战中,共计收复国土104.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这支军队,历经抗战烽火的洗礼淬炼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胜利进行了一系列边境和海上自卫作战,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托举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二
近代以来,拥有一支强大武装力量以抵御外侮、护卫家园,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从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所有的旧式军队没能经得起实战的检验,无法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当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人民军队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后,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全新气象。
这支军队拥有坚强的党的领导——
从陕北高原到江淮平原,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人民军队党缔造,人民军队忠于党。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既是人民军队不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史,也是“听党指挥”这一优良传统深深浸于血脉、融入基因、固化成魂的锻铸史。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支军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为了抗日大局,一声令下,许多官兵一边哭一边脱掉红军帽,换上国民党军帽,脸上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不待改编完成,即行出师北上。
为了拯救中国,可以剥下树皮当饭吃、裹着乱草当衣穿,孤军奋战在冰天雪地,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在艰难中展现钢铁意志、在苦战中英勇无畏牺牲。
为了挺起民族的脊梁,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
这支军队拥有灵活的战略战术——
在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指引下,一支支抗日队伍越战越勇,越打越强。
他们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敌后战场基本作战原则。
他们把游击战的战略战术运用得游刃有余,地道战,让敌人惊叹地下“藏着另一个世界”;地雷战,让敌人躲不开;麻雀战,让敌人抓不着。烽烟遍地,势如燎原,始终把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这支军队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战争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太行山区,八路军进驻之初,就定下“三不争”原则:自己吃野菜,不与老百姓争粮;自己住破屋,不与老百姓争房;自己储雨水,不与老百姓争水。在盐阜大地,群众传唱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曲,掀起踊跃参军的热潮……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相依相随,始终是我军的制胜之本、力量之源。
三
近代中国军事的落后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武器装备、人员素质等外在的可见落后,更存在建军思想、作战理论、组织形态等内在的巨大差距。不填平这些无形层面的鸿沟,而只靠引进洋枪洋炮来缩小物质层面的差距,注定打造不出一支真正的雄师劲旅。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总结近代中国战争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规律,深刻把握抗日战争特点,领导人民军队在战火中成长,在硝烟中摸索,在继承中创新,走出一条全新的强军胜战之路,锻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英雄军队,实现了旧式军队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从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到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再到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考验,熔铸出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形成了全党全军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调研时发现,部队改编后一些人滋生了军阀习气等不良现象,建议中央恢复部队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中共中央在复电中这样写道:“关于恢复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原有制度,我们完全同意,请即速令执行。”历史雄辩证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在军队使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抓住了党的建设,就抓住了“魂”,拎起了“纲”。
“兵民是胜利之本”。
抗战时期,根据战争实际情况和需要,人民军队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军)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组织体制,这是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不仅使抗战的力量形成了整体,也有利于根据不同武装力量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军事斗争。
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实施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在敌后抗战进入局部反攻和中国抗战进行全面反攻后,则集结民兵、地方军配合主力或转化为主力,以保证战略反攻作战的胜利。三种武装力量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机动灵活地打击了敌人,大量消耗、歼灭了其有生力量,确保了抗战的胜利。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唱遍大江南北,揭示出中国抗战的希望所在,反映出时代的潮流。
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抗大诞生不到10年,就办学8期,衍生出10余所分校,培养出1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大批军政兼优、能征善战的优秀人才如火种洒向抗日前线,夯实了抗战胜利的人才基础。
“加紧教育训练,以利持久作战”。
“在敌占武汉、广州后,必达一个战略进攻的终点,抗日战争将过渡到一个新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其间,正逢华中、华南战局陡转直下、举国惶然之际,毛泽东同志根据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新形势,提出“加紧教育训练,以利持久作战”。
人民军队根据战争形势和训练对象变化调整训练重点,适应敌后抗战需要组织“边战边训、以战代训”和依托根据地“集中整训”,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其他军队正规化训练经验,保证了军队规模扩大背景下的军政素质迅速提高,为进行战略反攻、夺取抗战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雄辩地证明:军事这一手弱了,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硝烟远逝,历史有痕。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重温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回望人民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浴血奋战、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切感到强国强军的使命召唤、责任如山!
——强军是强国的重要标志。一退再退、一败再败,上不能卫国于危难,下不能救民于水火,是近代中国军队的真实写照,也是侵略者胆敢横行肆虐的重要原因。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永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一旦失去强大国防,国家必将遭受欺侮、走向衰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步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军事实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军事实力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难以抵御列强们的武力入侵;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力挽狂澜,打败了一切外国侵略者。这一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了军事实力对于国家兴亡的独特战略功能。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们在国际战略运筹中可以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法理等多种手段,但说到底还是要看有没有实力、会不会运用实力。只有以强大军事实力做依托,才能把维护国家战略全局稳定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军事能力生成必须善于发挥总体优势。“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悍然入侵,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切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不分阶级、党派、民族、地区,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齐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贡献力量。新征程上,必须正确处理好“剑”与“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相互促进、同步提升。通过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系统提升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实现战略目的的整体实力,夯实新时代人民战争力量之基。
——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军事斗争准备越充分,国家安全才越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历史深刻证明,面对强敌,畏惧退却只能适得其反,必须坚持以斗争求生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新时代以来,适应战略环境和使命任务的发展变化,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在战略上勇于进取、勇于担当,注重在“积极”二字上做文章,创新军事力量运用方式,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积极主动开辟了军事斗争新格局。
强国复兴未来可期,强军步伐铿锵向前。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党中央、习主席的厚望重托,奋力扛起时代重任,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