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翼”振翅高飞
■贾俊峰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王学峰 鲁泰来
北部战区空军某部荣誉馆,挂着一张巨幅地图。地图上,数十颗金星镶嵌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远海高原,每一颗星代表该部战机到达的地点。
地图对面,是一张新疆航空队队员返回延安时留下的合影。早在抗战时期,我党就把目光投向天空,渴望拥有一个“红色鹰群”,新疆航空队由此诞生。新疆航空队队员方子翼,曾任该部前身部队首任师长。如今,照片中老师长的目光,仿佛穿过时空,注视着地图上新时代官兵的奋飞航迹。
万流归源,血脉传承。80多年前,先辈们白手起家,为人民空军建设播撒下“红色种子”。如今,新疆航空队的传人们驾机列阵长空,护卫着祖国的蓝天。
永远赓续的红色传承——
从“一声号令学飞行”到“寸步不让守领空”
一次战备任务中,一架外国军机抵近我国周边空域,该部一名飞行员立即登机、紧急升空。
不远处,对手迎面而来,步步紧逼;我战机座舱内,告警声持续响起,情况紧急。生死关头,这名飞行员沉着冷静,保持高度不变、航向不偏。眼看两机就会相撞,外国军机只好偏转航向,悻悻离开。
“当时是否想过规避退缩?”飞行员的回答掷地有声:“守护空中国门,必须寸步不让。”
越是考验面前,越能彰显忠诚底色。1937年冬到1938年春,在党的召唤下,我军43名干部历经千难万险,齐聚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人民军队第一支航空技术队伍雏形初现。
空军是高技术军种。航空队筹建之初,不少干部犯了难,他们担心自己文化水平太低难以胜任,这其中就有方子翼。这名年轻的政治干部,起初对转岗学飞行并没有信心。
一次选派人员学航空技术的会议上,中央代表陈云同志指出:如果我党有了一支自己的空军,就能从空中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革命的胜利就会早日到来。
闻听此言,大家深受振奋,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把航空技术学到手。4年多后,他们系统掌握了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和作战技能。
翻看该部荣誉馆保存的方子翼回忆录,记者清晰看到,在人民空军孕育、诞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几乎都有新疆航空队队员探路前行的身影——
1946年,新疆航空队接到八路军总部通知,赴东北参加东北老航校建设;人民空军诞生后,方子翼等人临危受命,在一个月内建起空军首批航空学校;空军大批组建航空兵部队时,方子翼奉命参与筹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人民空军以“空中拼刺刀”的英雄气概开辟“米格走廊”,打败不可一世的强敌,其中不乏他们培养的飞行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人民空军不断发展壮大,该部武器装备加快升级迭代,战斗力建设突飞猛进。2019年,该部飞行一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习主席亲自颁授奖旗。
“不论走过来时路,还是奋进新征程,艰难险阻从未缺席,忠诚担当贯穿始终。”该部一名领导介绍,近年来,人民空军转型建设步稳蹄疾,一些高难课目训练进入“无人区”。“当没有石头可以摸着过河,我们就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填补空白。”
一场向战攻坚,就此拉开帷幕。构设典型作战场景,探索创新战法训法;利用大项演训任务,挖掘装备极限效能……在此过程中,该部战机的航迹由空到天向高处拓展,由陆向海向远处延伸。前不久,该部飞行一大队在某空域参加对抗训练。短短几个回合,他们就抢占优势,赢得胜利。
“大国之翼”威震长空。新疆航空队当年撒下的“红色种子”,如今已大木成林。那份熔铸在空军官兵骨子里的忠诚,必将继续指引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飞出新高度。
向战奋飞的艰辛实践——
从“红色空军计划”到“世界一流坐标”
空军档案馆里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档案——《建设中国红色空军计划》。这份计划的起草者,是我党早期派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专家常乾坤、王弼。抗战爆发后,两人请求回国。1940年,在从新疆奔赴延安的路上,他们怀着急迫的心情,把梦想写在纸上,完成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份空军建设蓝图。
这份蓝图,每一段都以“如果”起笔,根据空军建设的需要,对如何办航校、育人才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字里行间流露出拓荒者在贫瘠大地上落下“第一锹”“第一镐”的郑重与期盼。
与此辉映,“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室里,悬挂着一张标注着世界强国空军发展态势图。“争当一流,必须瞄准一流!”在这里,每天都有飞行员驻足凝思,他们的眼里是清晰明确的奋进方向,是新的打赢能力“坐标系”。
从“红色空军计划”到“世界一流坐标”,折射出一支技术军种走向强大的雄心壮志和艰辛实践,85年前的一个个“如果”,如今已渐渐结出一串串“硕果”。
几年前,该部率先改装国产先进战机。同一年,参与改装的全体飞行员通过所有考核。然而,在他们心中,这场冲锋战斗才刚刚打响。
“‘能改能飞’只是起点,‘能战能胜’才是目标。”该部一名飞行员说,跨代改装意味着思维的跨越、理念的革新,许多战术动作都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经验借鉴,没有成熟模式参考,但只要党的强军事业需要,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疆航空队成立之初,战斗力的每一次提升,都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淬炼。学员们为过“理论关”,成天泡在教室里写、算、画、读;为过“单飞关”,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背记飞行程序,用棍子当驾驶杆练操作,用汽车加减速模拟起飞、着陆体验;为练强本领,即使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他们也坚持飞行训练,返回地面时,脸被冻伤,长出了水泡……
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令这些“后来者”深受触动。那段时间,每起飞一个架次,飞行员都会进行多轮空战训练,探索验证新战法,对抗双方毫不留情,飞行载荷增至极限。经过一个个困局难局险局的磨砺,“新剑谱”越练越精湛。在后来的演练中,他们把全新战法用于实战,让导演部振奋不已。
向战奋飞,没有终点。“作战对手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该部空勤楼走廊天花板上的一个个提问,折射出官兵的“本领恐慌”。
从最低气象条件起降到长航程长航时机动,从挑战装备极限发起攻击到超视距自由空战……无论对抗训练,还是课题攻关,他们紧盯可能对手和未来战场,不断固强补弱,苦练精飞,完成一项项重大突破,打赢能力节节攀升。
有一次,该部飞行编队后半夜起飞,横跨多个地域,抵达新疆上空。当年,正是在这片星空下,新疆航空队的创业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新时代的“蓝天骄子”驾驶新型战机展翅翱翔,足以告慰先辈——护卫山河,后继有人。
制胜疆场的崭新航迹——
从构想“立体化”到实现“一体化”
飞机在战场投入使用,使战争跃出地平线、走向立体化,宣告制空权时代的来临。
抗战时期,我军用“小米加步枪”对抗强大的侵略者,老一辈革命家却以超越时代的前瞻眼光,深刻洞察世界风云,谋划强军大业,提出“军队的现代化,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机械化;二是立体化”。新疆航空队的组建,就是为了打开“立体化”这扇大门。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歼-20S、歼-35A等新型战机震撼登场,3架运油-20A与2架轰-6N、2架歼-16以及2架歼-20组成3个“品”字形编队,模拟空中加油状态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
短短几分钟,浓缩的是人民空军体系作战能力和远域打击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传递着“大国之翼”飞向更远、更高、更快、更强的自信和豪迈。
从构想“立体化”到实现“一体化”,从单一军种单打独斗到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如今,天空还是那片天空,但战场早已不同,人民空军更是今非昔比。
战鹰巡弋,舰艇列阵,铁流滚滚。一次实战背景下的联合演训,各要素模块组合、全网链纵横贯通。对抗正酣之际,该部战机编队突然失去地面信息支持,遂果断向空中支援力量求助。不一会儿,情报信息源源不断传来,飞行员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摧毁目标。
事非经过不知难。该部领导介绍,为了尽快融入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他们“跳出座舱看战场”,携手兄弟军种构建“联合交规”,打通堵点卡点,采取编组化联训、分布式指挥等手段聚指成拳,不断推进体系练兵从“形联”走向“神聚”。
全新的考验如期而至。那年,上级举行体系对抗训练,该部一名飞行员驾机升空后,很快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远距离挑衅的“敌机”,一边是伺机突防的“敌机”编队,到底该打哪个?经过短暂的思量,这名飞行员果断调转机头,向“敌机”编队冲去。事后,他在任务总结报告中写道:“击落一两架战机,不再是衡量成败的重要标准,要善于以体系思维审视和定义战场,懂得做什么、怎么做于我全局有利。”
这次战术选择背后,是该部飞行员日益树牢的联合理念。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习惯等待上级指令采取行动,而是根据敌情、我情和战场态势,通过组网建链、自主配对,主动联合其他军种分队并肩战斗。
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这是加快建设强大人民空军的战略目标。从抗战烽火中走来,向强国复兴奋进,踏着人民空军转型建设的激越鼓点,该部官兵豪情满怀,步履铿锵。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融媒体报道★
技术支持:臧晨雨、崔晶晶
视频来源:中国军号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
融合制图:肖静玲
本版供图:《解放军画报》资料室、刘万平、刘一平、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