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乌镇的桥,不只为渡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侧记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赵松岩 彭洪霞 张银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5-11-08 09:16:22

乌镇的桥,不只为渡河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侧记

■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解放军报记者 彭洪霞 张银

立冬这天,乌镇绿意仍在。

石桥下,摇橹人破开倒影中的垂柳,把乌篷船送入拱券。一桥一船,一明一暗,交错虽只有片刻,可乌镇却过了千年。

石桥上,雨滴和脚步应声成趣,共同赶赴一场年度之约——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期启幕。

从见证古老到记录新生,从连通水乡到连接世界,自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于此,乌镇的桥不再只为渡河而生。

在乌镇,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流速:一是“从前慢”,白墙黛瓦,炊烟袅袅;一是“加速度”,数据奔流,万物互联。两种时序交织并行——历史在此高度压缩,文明在此无限铺展。

向原点回溯,人类从石器时代跋涉到铁器时代,用了200多万年;而从蒸汽时代跨越到互联网时代,只用了200多年。时代有漫长的章序,可历史总在不经意的刹那落笔——

1995年5月17日,乌镇船工正载着赶集的乡邻穿过桥洞,1200多公里外的北京西单,一群人攥着刚填好的互联网申请单据走入电报大楼。正是那一天,计算机互联网服务正式向普通市民开放。没人会想到,同一时空下的两种过“桥”,有着命运神来之笔的巧合——后者敲开中国通往数字时代的大门,更让前者埋下了与世界相连的伏笔。

30年光阴,恰如船过桥洞:于千年水乡是弹指一瞬,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却是沧海桑田。乌镇的“桥”,不断让过去和未来相逢:曾经需要摇橹摆渡的距离,现在被5G信号瞬间跨越;曾经在桥头集市贩卖的特产,如今通过电商平台跨洋出海;曾经存在于想象中的未来,当下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成为现实。

除了拥抱未来,互联网技术也修复历史的遗憾。曾经,《四库全书》与文澜阁因战火分离,虽同城却难合一;而今,数字技术不仅实现了“书阁一体”,更让古籍从深闺走向大众,从静默走向对话。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社会化活动“文澜重光·数韵流芳”中,观众戴上MR眼镜,一步跨入西湖畔的文澜阁,听数字人“纪晓岚”娓娓道来《四库全书》的百年沧桑。这一由浙江图书馆与互联网企业共同打造的数字文化公益项目,用一行行代码,创造一场今人与历史文化的重逢。

游客在“文澜重光·数韵流芳”展览中,通过 MR 技术体验数字版“书阁合一”。聂元文 摄

把网络当成空气须臾不可或缺的我们或许无法想象,都21世纪了,全球仍有数十亿人未接入互联网。巨大的数字鸿沟前,一座“桥”应声而起——

2015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乌镇峰会上首次提出,十年光阴流转,乌镇见证了这一理念从概念走向实践,从构想变为方案。

——在沙特阿拉伯,中方企业将前沿数字基础设施推广至此,让首都利雅得的公交站台上清楚显示出公交车到站时间,市民等车不再焦急。

——在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为当地人带来覆盖大数据、云计算、5G等领域的数字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让“人工智能+”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赞比亚,中方企业帮助偏远村庄建立通信塔、为小学教室安装智慧屏幕,使得互联网连接服务触手可及,让数字领域合作惠及民生。

互联网的本质,是让微光照亮每一处角落。

十年来,中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技术支持,推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援助,助力各国提升数字互联互通水平,共享数字时代红利。这座自乌镇出发的“桥”,不断向世界延伸,当发展成果跨越山海完成“抵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变得可感可触。

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机器人为参观者带来表演。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摄

今年,17件斩获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的作品,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从底层的芯片、操作系统,到核心的软件、大模型,再到前端的智能体与各类应用,展现了中国在前沿科技创新上的前瞻布局。

在乌镇,技术好比石桥,人心才是彼岸。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江苏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参展的一套AI心理监测系统正静静守护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它能在3秒内完成心理健康初筛,为教师提供关注建议。这双更敏锐的眼睛,让那些羞于开口的沉默得到了被看见的可能。

类似的应用正遍地开花。放置在校园静音舱里的AI朗读机,能为学生提供即时交流和情绪疏导,助力校园构建更温暖的心理支持生态;智能养老中心里的AI监护系统,根据每位老人的服务需求和健康状况形成“一人一档”,实现多学科照护体系;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亮相的脑控轮椅引来无数参观者驻足体验,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仅通过大脑意念即可控制轮椅完成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了全新的康复辅助和出行方案。

兜兜转转,技术的万千次演进,都指向一个朴素的归路:让每一个普通人的需求被看见、被重视、被回应。

雨中乌镇。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摄

乌镇的桥不语,却连接了古今,贯通了此岸与彼岸,也安放了每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从会场出来,河道两岸的灯光次第亮起,细碎的水波纹将桥影、灯影、船影揉成一幅流动的画。正望着出神,乌篷船载着静谧,也载着这个时代对明天的想象,慢慢驶向灯火阑珊处。

制图:孙嘉烨

校对:刘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