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某训练场,大雪漫天,远处的山峦在苍茫中只剩一道模糊的剪影。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教员赵国伟在此代职,和边防官兵朝夕相处、共同战斗。
一大早,赵国伟便带着迫击炮分队到场地展开准备,把组织指挥流程、安全要素和关键环节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砰!砰!”随着两发红色信号弹升空,演练正式开始。
从军25载,赵国伟的军旅生涯没离开过“炮兵”二字。2009年,他从基层部队被选调到院校任炮兵专业教员。从此,训练场不仅是他挥洒汗水的地方,更成为他甘愿扎根的讲台。学员们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赵国伟扛着火炮从远处走来的身影。阳光照射下,汗珠顺着头盔边缘滚落,在他被晒得黝黑的面庞上划出道道痕迹。
走近这位炮兵教员,从他精确计算的弹道轨迹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复杂的射击参数,还有矢志奋斗的“初心原点”。
一名炮兵教员的“初心原点”
■李金阳 李俊苇

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教员赵国伟(左)进行现地教学。 宋天宝 摄
“一生干好一件事”
“老赵的背包里啥都有,就是个‘百宝箱’。”说起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教员赵国伟,很多同事对他随身携带的背包印象深刻——螺丝刀、雷管钳这类应急工具随取随有,教案、笔记本、专业类书籍更是常年不离身。
16年前,赵国伟来到院校担任炮兵专业教员。也是从那时起,他背包里的内容一天天多了起来,变得越来越“重”。
一次实弹考核,一名炮手检查炮弹时发现引信触发开关未正确对向触发位置,可能造成未爆弹,紧张调整后依然不到位。赵国伟察觉到情况,立刻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雷管钳冲到炮位上。
赵国伟取过炮弹蹲下,平稳地将其放在腿上,右手握着雷管钳,利用细小的钳尖轻轻夹住引信触发开关,稍一旋转就精确对准位置。整个过程不过10秒,在场学员牢牢记住了他的话:“应急工具不是摆设,上了战场可能就是‘护身符’,揣在身边才能心里不慌。”
比应急工具更“沉甸甸”的,是赵国伟背包里那记满实战细节的笔记本。
经历过北疆荒漠的风沙,感受过南沙岛礁的烈日,赵国伟的黑皮笔记本跟他一起走遍了祖国各地的边防单位。本子扉页上写下的“一生干好一件事”,正是对他多年军旅生涯的生动注脚。
回忆当初为何选择炮兵专业,赵国伟说,他的家乡贵州思南是一片红色沃土,他从小听长辈讲红军浴血奋战的故事长大,也通过书籍和影视作品,感受到火炮的强大威力。高考那年,凭借优异成绩,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炮兵相关专业的志愿。
“因逐梦而选择,因崇尚而追随,因热爱而执着。”踏入军营,赵国伟看到了心中向往与现实路径的契合,更是将这份热爱化作了深入部队、建功一线的行动力。
他不畏艰苦,在-40℃的极寒条件下组织实弹射击。“方向差1度,炮弹落点就会偏差目标十多米到数十米,作为指挥员,必须练精关键射击指挥技能!”冰冷的观察所里,赵国伟的手冻得有些不听使唤,但仍然聚精会神,和指挥班的战士们观察炸点,精准记录射击的每一个数据。
他不辞辛苦,数十次赴全军部队展开帮教,常年活跃在演训一线。他把自己了解到的鲜活事例与感悟思考细致地记下,不仅把专业知识送到一线,更把部队的实战需求与演训中带着泥土味、沾着硝烟气的故事带回学校,及时融入教案。学员们说,听赵教员讲课就像跟着他走了一遍高山海岛。
“看我的,跟我来,像我一样做”
边防某训练场上,赵国伟组织学员开展吊筒射击课目。
“看我的,跟我来,像我一样做。”话音刚落,只见赵国伟系紧绳索快速爬上一棵大树,并在两名“射手”的协助下,很快将一具整装好的反坦克火箭提到了近4米高的树杈上。
随着一声口令响起,刺耳的破空声划破寂静山林,火箭弹从树梢飞出,精准命中数百米外的目标。
“下一个谁来?”学员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起手……
赵国伟用行动诠释责任在前、冲锋在前。他说:“我们要在言传身教中展现战斗员的样子!唯有如此,才能带出一批驰骋未来战场、敢打必胜的尖兵!”
赵国伟把“战味”揉进每一个教学细节。讲解“提高射击精度”时,他结合地图和沙盘,将作战地域进行位移,让大家对不同海拔、不同地形、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迫击炮射击实践案例进行剖析;谈及“装备应急处置”时,他拿出随身带的小工具,手把手教学员拆解、排查……
“从言传到身教,我们从赵教员那学到的都是真本事。”毕业学员王成洋说起上课时的情景,“我们扛着沉重的炮具,浑身沾满泥土,汗水浸透衣衫,感觉每一刻都是实战的预演。”
每次从训练场回来,赵国伟办公室的灯光都会亮到深夜。伏案修改方案的他,是教学团队最可靠的“主心骨”。
“‘瞄准实战,紧盯实用’,争取时间把每一个有价值的想法变成现实。”这是赵国伟经常念叨的话。今年,他们团队打造的某门课程被顺利评为军队级精品课程,在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历程中又立起了一座高峰。
“既然来到了一线部队,就要为官兵解决问题”
夕阳敛尽最后一缕余晖,还在训练场上的赵国伟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舒畅。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某智能攻击系统”刚刚完成了第23次模拟测试,这已经是他主导的第5项无人作战自主创新项目。
在赵国伟办公室,挂着布满标记的边防地图与无人机航拍图。“编程不会就找人学,技术不懂就找人问。从教时间越久,钻研程度就要越深,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正是这种“本领恐慌感”,成为他不断奋进的“动力引擎”。
6年前,刚到边防团组织训练的赵国伟便遇到了一个难题——“训练地域土质十分松软,每次实弹射击时座钣下陷都比较明显,对射击精度影响较大,如何解决?”
当晚,赵国伟就找到同行张云昆,就座钣设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临睡前,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要进行试验的工具和步骤。
“既然来到了一线部队,就要为官兵解决问题。”第二天,赵国伟便带领战士们找到稻草、秸秆、麻袋、橡胶材料等多种物品,一件一件反复尝试效果,并通过实弹射击过程中一次次演练,找寻最佳方案。
那时赵国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款迫击炮专用的稳定辅助装具,解决边防一线不同地域特殊地理条件下的迫击炮稳定射击问题。
之后,他每到达一个边防单位,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土质、展开试验。从-40℃的北方荒原到超过40℃的南方海岛,从海拔数十米的东部沿海到海拔5000米的西部高山,都留下了他潜心攻关的身影。
今年,一款由赵国伟带队设计的超强韧性全地形座钣稳定辅助装置在新疆部分部队推广试用。那些伏案钻研的日夜、反复试验的波折在那一刻有了真切回响。
“聚焦难题,解决问题,作为军校教员,我们搞科研就是要为练兵备战服务!”目前,他们团队研究的多个项目成果已经投入教学,其中3项技术革新成果在部队试用后受到官兵欢迎。
当清晨的军号再次响起,赵国伟又拎起自己的那个“百宝箱”,向着训练场大步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