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疼痛 科学应对
■顾 楠
姜 晨绘
疼痛,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警报系统。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这意味着疼痛和发烧、心跳过快一样,是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当身体受到实际或潜在损伤时,疼痛便会拉响“警报”(如感冒了可能会头疼、受凉了可能会肚子疼),提醒我们及时关注和处理。一旦病因解除,疼痛症状通常会逐渐消失。
有的人认为疼痛可以自行缓解,存在“忍忍就能过去”的错误认知,这样可能使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削弱工作与训练效能,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出现疼痛症状后应进行及时专业的镇痛治疗,对减轻痛苦、保护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官兵更容易发生急性拉伤、扭伤和慢性劳损等情况,是疼痛的高发群体。官兵常见的疼痛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日常训练中应力伤引发的疼痛。②远距离武装越野可能引起前膝疼痛、膝关节外侧或股骨外侧髁疼痛等。③枪械训练不当可能引发肩周疼痛。④腰背肌筋膜、椎间盘损伤导致的颈腰疼痛。⑤在高原环境中常出现高海拔头痛、雪盲性眼痛等。⑥战创伤导致的神经痛。
如果对疼痛管理不佳,会影响日常生活、训练。当官兵被急性疼痛困扰时,其注意力、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体力输出都会大打折扣。这不仅会影响个人训练成绩和任务完成质量,在集体行动中还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而持续的慢性疼痛会导致岗位适应能力下降,直接造成非战斗减员。因此,建议官兵做好急慢性疼痛管理,有助于维持良好身心状态、保障部队持续作战能力。
科学评估、合理用药。疼痛具有主观性,采用快速、标准化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可以量化疼痛程度,有助于为治疗提供依据。以0~10分的数字评分法为例,我们可以把0分标记为无痛,小于3分标记为轻度疼痛(能感觉到,但只要不刻意关注就不会影响日常生活),4~6分为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会影响睡眠),大于7分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可能痛得无法入睡)。一旦出现中重度疼痛,应立即寻求卫生员或军医的帮助。如果战友们出现疼痛症状,可通过以下3个问题进行自测:①安静状态下疼痛是否不低于4分。②训练后疼痛是否超过2小时无缓解。③夜间痛醒是否在1次及以上。若任一回答为“是”,说明身体亮黄灯,需要密切注意;一旦两条以上符合,说明身体亮了红灯,应立即寻找军医的帮助。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遵循安全、有效、个体化原则。大家可根据疼痛的性质、强度、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同时,也可尝试非药物疗法,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中医针灸等,减少对止痛药物的过度依赖。
分级干预、阶梯诊疗。根据疼痛的性质、强度和预估的严重程度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可以及时将患者送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基层医疗机构能负责疼痛的初步筛查、健康教育、简单处理(如外用镇痛药、冰敷、热敷)和轻症管理,并识别需要后送的患者。日常训练导致的疼痛多以拉伤、扭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为主,一旦发生,应抓住处理的“黄金窗口期”(伤后24~48小时)。基层卫生人员针对早期急性轻症软组织损伤进行疼痛管理时,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要警惕危险信号。如果存在以下情况,说明损伤严重,应及时后送:听到“啪”的断裂声,且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损伤部位出现明显畸形;疼痛难以忍受;2~3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二是要识别神经痛。如果存在“被火烧一样的烧灼样疼痛”“被电击一样”“像有蚂蚁爬一样”的疼痛异感,或者出现了衣服触碰、被单接触疼痛……可以将这些疼痛理解为受伤后神经本身出了问题,发出了错误的疼痛信号。一旦出现上述神经痛情况,应尽早寻求疼痛专科医生的帮助。体系保障医院具备更强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手段,可采用多种治疗方式处理大多数急慢性疼痛问题。综合性的疼痛医学中心则可承担复杂、疑难、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高层次的专科服务。
身心互动,打破“链式反应”。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不是纯粹的生理现象,它与心理情绪存在着双向影响。“慢性疼痛—失眠—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更加疼痛”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路径。少数慢性疼痛患者会对疼痛极度恐惧和过度关注,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焦虑和抑郁情绪会进一步降低疼痛阈值,放大疼痛感知,同时可能伴随多种难以用单一器官疾病解释的躯体不适(如心慌、胸闷、胃肠不适、疲劳感),即躯体症状障碍。这些心理困扰和躯体症状反过来又会使患者对疼痛更加敏感,从而加重慢性疼痛状态。如果患者存在以下风险警示信号,军医应及早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正念疗法等心理干预方法,必要时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例如,对疼痛的描述非常痛苦,但进行医学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后,却没有发现对应的器质性病变;疼痛部位多变,不符合神经分布;对疼痛有超出常理的恐惧;每天花大量时间或精力关注身体的细微感觉,认为身体出了问题。
疼痛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健康警钟。建议战友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疼痛,树立“慢性疼痛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的健康观念,摒弃“忍痛”错误思想。
健康链接
对疼痛存在认知偏差,容易导致诊治延误、病情加重。积极纠正认知偏差,是有效管理疼痛的重要环节。在此,为大家分享几个常见的疼痛误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疼痛。
误区一: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关注疼痛。有的战友认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关注和干预疼痛。其实,各年龄段都可能受疼痛困扰。官兵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较平常人更容易发生急慢性疼痛问题。急性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它提示我们某些组织正处于过度负荷或微损伤状态。因此,战友们应关注早期疼痛信号,一旦忽视不管,极可能让小问题发展为严重的训练伤。
误区二: 忍痛是意志力坚强的表现。急性疼痛是生理信号,而非意志力的试金石。长期忍痛,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反应阈值降低、放大疼痛信号,从而导致“痛觉敏化”。这意味着,原本轻微的疼痛可能被身体感知为剧痛,疼痛范围也可能扩大,甚至在没有发生新组织损伤的情况下,疼痛仍持续存在(即慢性疼痛)。这种神经系统的改变,会使后续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忍痛不是意志力强的表现,一味忍痛可能把急性痛变成慢性痛,把可逆伤拖成不可逆伤。建议大家及时、科学地处理疼痛,对自身健康负责。
误区三:止痛药会上瘾,能不吃就不吃。“止痛药会上瘾”,这一误区主要源于人们对阿片类镇痛药成瘾的恐惧。确实,阿片类药物有成瘾风险,需严格管控。然而,疼痛治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阿片类药物仅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大量非阿片类镇痛药、辅助镇痛药可供选择。如果因恐惧拒绝一切止痛药物,可能导致疼痛失控,进而引发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活动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反而更不利于康复。因此,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不要因对“成瘾”恐惧而阻碍必要的治疗。
偏头痛有了微创治疗新方法
■廖春华
“感谢你们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偏头痛。”近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康复医学科诊区,某部军官小孙激动地对医护人员说。
小孙左侧颞部经常出现搏动性疼痛,并伴随恶心、畏光症状,导致夜间难以入眠、白天精神不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在一次健康巡诊中了解到小孙的情况后,便建议他到医院进行治疗。该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在认真检查后,为小孙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经过治疗,小孙的偏头痛得到极大缓解。
康复医学科主任刘睿介绍,星状神经节是人体颈部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一个“神经调控枢纽”,支配着头面部、颈部、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功能。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的微创神经调节治疗,通过将少量药物精准注射到颈部的星状神经节周围,暂时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调节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从而恢复机体平衡,从根源上缓解疼痛症状。而且,该技术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的优势。患者仅需要局部注射,不留疤痕,不影响正常训练与生活;治疗后疼痛症状一般会立即缓解,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改善,还能有效降低患者对止痛药物的依赖。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也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神经性、内分泌性及免疫障碍性等非疼痛疾病的治疗,如面神经炎、颈椎病、肩周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失眠、过敏性鼻炎、颈源性头痛、顽固性痛经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症。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障碍、局部感染、严重心肺疾病等患者不宜进行此治疗。
刘睿主任提醒战友们,若长期受顽固性疼痛、失眠等问题困扰,且药物治疗后疗效不佳,可及时就医咨询,尽早接受规范诊疗,重返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