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艇发展势头正劲
■肖 凡
俄罗斯“维齐尔”无人艇。资料照片
前不久,俄罗斯宣称,俄无人艇在多瑙河入海口摧毁了一艘乌克兰海军“辛菲罗波尔”号侦察舰。俄国防部随后表示,此次行动有效遏制了乌克兰在多瑙河入海口附近水域的侦察活动。
俄军摧毁乌军舰船的消息引发思考:为何选择使用无人艇而非岸基导弹系统或者巡航导弹?
有专家指出,目标类型决定武器选择,针对海上侦察巡逻舰艇,使用超声速反舰导弹成本高昂,而无人艇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精准打击。
纵观世界,当前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快速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演变,各国海军加速推进无人艇研发工程,抢占海上新质战斗力制高点。随着无人系统技术不断进步,以有人舰艇为核心的传统作战体系正面临系统性重构。
从目前看,尽管无人艇在成本、集群作战、生存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有人舰艇在复杂电磁对抗、高海况适应性及战略决策等方面仍优势明显,二者或将在未来海战中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型作战体系。
多国竞相开启研制海上无人艇
1898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操控着名为“无线机器人”的遥控艇,首次实现通过无线电波控制船只航行。无线电和感应电机两项技术的出现,为无人艇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人艇展现出实战价值。纳粹德国推出一款爆破艇,通过装载炸药和无线电遥控对盟军舰船实施攻击。美军则在诺曼底登陆中投入“豪猪”“长橇”等无人艇清除滩头地雷、水雷,为登陆部队开辟生命通道。
此后的数十年里,无人艇主要扮演着“海上标靶”“扫雷工兵”等配角。美国“火鱼”靶船、苏联1784型靶船频繁现身演习场,成为导弹试射的“活靶子”。扫雷无人艇则用于清除战争遗留水雷。
早期的无人艇大多是“一次性武器”,并不具备自主航行能力。直到20世纪末,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无人艇注入智能基因。1997年,美国的遥控猎雷作战原型艇依托“库欣”号驱逐舰作为母舰,完成数天的自主猎雷演习,展现出复杂环境作业能力。虽然无人艇在这一阶段还处于概念武器的试验验证阶段,但已初步具备较高的自主航行能力,这与遥控式无人艇有本质区别。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使多平台协同作战成为可能,无人艇的发展以智能化突破、实战化验证与体系化部署为主线,从辅助性平台转向改变海上战争形态的核心装备,甚至能够赋予海军力量不对称优势。
2018年,美国海军着手为通用无人水面艇加装反舰武器系统,加强其海上作战能力。此前,这种水面艇主要用于侦察和扫除水雷。2021年,美国海军在无人战役框架报告中表示,将大力建设包括无人机、水下无人装置、水面无人艇和无人地面车辆在内的无人作战系统。
当前,世界多个国家已开展军用无人水面舰艇的研制工作。2024年,有报道称,韩国将加速研究无人船舶技术;俄罗斯金吉谢普机械制造厂为俄国防部生产的军用无人艇已建造完成……可以说,无人艇对未来海战的影响,或许不亚于无人机在空战中的作用。
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展现作战潜力
在今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第17届国际国防工业展上,阿塔科伊码头上的4艘无人艇引起世人关注。此前,土耳其海军已构建了覆盖反舰、反潜、电子战等多重任务的无人艇体系,并通过模块化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作战能力提升。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海上战争的核心需求,已从传统的平台吨位与火力对决,转向体系韧性、成本效能、分布式杀伤等方面。作为海上新质作战力量,无人艇凭借“以量制胜、以智取胜”的理念,在迈向“体系化对抗”和“零伤亡海战”目标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无人艇在成本方面优势很大。随着武器装备无人化进程加快,军用无人艇在设计、材料、量产和动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部分无人艇采用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制造,可使用电力驱动,无需过多补给,维护成本更低。无人艇造价和运维成本十分低廉,经常能以很小代价迫使对手付出较高防御成本。
另一方面,无人艇在局部战争中的集群效应突出。成本低廉且制造简单的无人艇适合大批次出动,组成“海上蜂群”投入作战。导弹可以击沉常规舰船,但很难高效拦截小型、批量的无人艇。
随着无人艇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其作战模式正从执行预设程序向自主协同博弈方向发展。目前,一些军事强国均大力推进相关项目研究测试,旨在为无人艇打造分布式“大脑”。
此外,在传统大型水面舰艇难以“施展拳脚”的战场环境,无人艇往往能够凭借较强的多任务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与有人艇、无人机等互补构成立体攻防体系,弥补有人舰艇作战能力短板。
协同作战成为无人艇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海战,无人艇既能够作为有人舰队的“神经末梢”,也可以作为分布式作战的“刀锋利刃”。无人艇以极低成本撬动较强战术效能,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很大。正如一名国外军事专家所言,昂贵的有人驾驶水面战舰正面临着来自廉价无人艇的生存威胁,无人艇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海战格局。
从实战应用效果看,当前无人艇已经在一些战场上初露锋芒,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从平台性能上看,无人艇受限于吨位与载荷,在续航力、适航性、火力方面存在短板。以国外某无人艇为例,由于升级时增加携带武器弹药数量,导致航行稳定性大幅下降。无人艇发射火箭弹易受到风浪影响,除非近距离发射,否则很难命中目标。
从智能化程度上看,无人艇对稳定的数据链通信和精确导航具有很高的依赖性,海上复杂电磁环境能够破坏无人艇的通信链路和导航系统。面对瞬息万变的海上战场,过度依赖预设程序可能导致作战行动僵化,而赋予过高自主权则可能引发不可控因素风险;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态势理解、临机决策等方面并未成熟,在任务可靠性方面还远逊于大型有人舰艇。
从体系融合上看,2024年,美海军将4艘无人舰艇置于前沿作战环境中,测试其能否满足美海军现有作战理念、人员部署、日常维护等方面要求。美海军表示,此次部署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将无人舰艇及其有效载荷整合到更大的传感器和火力网络中”。事实上,目前无人艇与现有作战系统的体系融合面临很多技术、架构与协调性障碍,在通信、指挥控制、标准制定和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难以兼容。
因此,与空中无人力量发展路径相似,当前世界各国海军在规划未来海上无人力量时,普遍倾向于采取“有人—无人协同”的路线。一方面持续投入研发更智能、更稳定、更抗干扰性的新一代无人艇平台;另一方面,着重构建强大的有人母舰作为指挥控制核心和前沿保障基地,并发展先进的跨平台指挥控制系统。
2023年土耳其举行的一场演习中,TB-2无人机与多艘无人艇构建空海杀伤链。无人机定位目标后,无人艇集群自主分配攻击任务,最终由1艘无人艇精准击沉靶船,完成无人机和无人艇跨域协同实战验证。
目前,通过在有人舰船前方部署无人艇,作战人员可以在进入敌方控制区域前进行实时侦察、目标识别、地形评估,从而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此外,无人艇还能够提供重要的支援功能,例如充当通信中继、发射电子战诱饵、向前沿部队运送关键物资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集现代船舶工程、智能无人技术和先进作战理念于一身的无人艇,正日益成为海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未来无人艇将具有更大的作战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