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赵文科深情告慰牺牲的老班长——
“您看,咱们的队伍多雄壮”
■王柔溪 苏林和 中国军网记者 杨 晶
赵文科近照。受访者供图
山西省军区太原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老干部、103岁抗战老兵赵文科,珍藏着一个边缘有些磨毛、开线的旧文件包。它看似普通,却装过紧急传递的鸡毛信、救命的药品、珍贵的作战地图,承载着老兵的烽火记忆。
这个文件包,也凝结着赵文科对老班长陈来举永生难忘的战友情谊。
1940年,山西省昔阳县陈村,18岁的赵文科靠给地主放牛为生。穷苦的日子如老牛拉磨一般,一圈一圈看不到头。这年夏天,一支八路军队伍来到陈村,将赵文科从当牛做马的日子里解救出来。从成为昔阳县独立营战士的那天起,赵文科一心一意跟党走, 发誓要尽全力报答党的恩情。
作为通信员,赵文科常常趁着夜色,独自穿越山野传递情报。荒郊野岭,有时能听到狼的嚎叫。赵文科起初很紧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也就不怕了”。执行任务之外,赵文科积极参加群众工作,平时班里的各种勤务,他也总是抢着干。
艰苦的环境,让赵文科患上肠胃病,身体瘦弱。生病的日子里,班长陈来举的关怀,给了赵文科无限的温暖。老人回忆,那时班长到处为他寻医问药,给他准备病号饭,想方设法悉心照顾,他的身体才慢慢好起来。
对赵文科而言,工作和生活中的班长,既像兄长又像严父。赵文科没上过学,班长一有空就“抓”着他认字,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赵文科记忆力好,每次上级有指示,总能“记得门儿清”。班长便常常让他给战友们复述传达,还夸他“聪明能干”,这让赵文科的工作劲头很足。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赵文科所在的独立营受领任务:破坏昔阳等地的公路和通信线路,袭扰日伪军。
恼羞成怒的敌人疯狂组织“扫荡”,独立营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官兵一天跑100多里路是常事。赵文科回忆,那时他们的布鞋穿不了多久就磨穿了底,不少战友穿草鞋或干脆打赤脚。粮食供应更是没有保障,每人每天仅有半斤黑豆渣,执行任务时顾不上吃饭就饿着肚子。有一次他们在山中打游击,炊事员煮了些粥,大家用瓦片当碗盛着吃。刚吃到一半,敌人突然逼近,众人立即放下“碗”转移。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要避敌锋芒,不打‘呆’仗。时机成熟了,我们也决不退缩,要坚决出击,敢打硬仗。”当年班长的教导,赵文科记忆犹新。
一个冬日,驻扎在一个村庄的独立营,得知日军将进村“扫荡”。情况紧急,官兵连夜在村外山头设伏。数九寒天,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埋伏7小时,直到500多名敌人进入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赵文科和战友们使出浑身的劲儿,将手榴弹投向敌群,炸得敌人四下逃窜。
凭借人数和武器上的优势,不一会儿,敌人重新集结凶猛反扑。赵文科和战友们边战边退,将敌人诱入第二伏击点,再次予以痛击。此役,独立营歼敌百余人,但也付出百余名官兵牺牲的惨重代价。有几名战士在子弹打光后,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赵文科回忆,那时候打仗,班长总是冲在前面。有一天清晨,班长带他执行袭扰任务。为甩开追来的敌人,他们躲在山涧旁的石洞里。身处险境之中,班长压低声音对他说:“今天正式告诉你,你已被支部表决通过并报营党委批准为共产党员。即使咱们这次‘光荣’了,你也是党员的身份。”那一刻,赵文科激动难言。石洞阴暗,但他心中充满光明,战斗的决心意志更加坚定。
那次脱险后不久,班长郑重地将一个文件包送给赵文科:“小赵,这是我在战斗中缴获的鬼子的文件包,组织批准我留用,现在我把它交给你。”赵文科接过文件包,包不重,但他觉得沉甸甸的。在赵文科看来,这个文件包,承载着班长的信任与期许。
他无法释怀的是,几个月后,班长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那一次,班长奉命外出侦察,与鬼子狭路相逢。久等班长未归,心急如焚的赵文科四处寻找,最终发现班长的遗体。他趴在班长身上,胸口堵得喘不上气,哭了很久很久……
从那以后,班长送的那个文件包,在赵文科眼中更加意义非凡。他将文件包带在身边,风里雨里,一次次勇敢地完成任务。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赵文科任由热泪淌过脸颊。他将帽子抛向天空,大声呼喊着:“班长,战友们,咱们赢了!”
岁月流逝,赵文科小心珍藏着那个文件包,不时拿出来看一看。他经常给儿孙讲班长的故事,讲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告诉他们:“生活好了,也得记着根在哪儿。”
今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赵文科深情地告慰班长:“您看,咱们的队伍多雄壮,咱们的装备多先进!过去咱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实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