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空军某部帮建西藏蓝天春蕾小学——
春蕾绽放 爱洒高原
■李再华 刘世强 解放军报记者 马嘉隆
“雪域春蕾”工作队成员在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蓝天春蕾小学讲授国防教育课程。廖继龙摄
金秋时节,西部战区空军某部“雪域春蕾”拥政爱民工作队来到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蓝天春蕾小学,将部队捐赠的科普绘本分发给学生们。
教室墙上,一幅幅油彩绘就的五星红旗映着晨光。这是去年工作队组织学生代表去北京研学,在天安门观看升旗后回来画的。学生们说,这就像把那时的美好记忆留存下来。
“我们和孩子们约定,只要大家好好读书,都有机会去北京研学、看升旗。”工作队队长其米旺姆说。
看着学生们领到新图书,迫不及待翻开阅读,工作队成员玉卓玛眼眶微红。“这些孩子让我想起了从前的自己。”玉卓玛说。
玉卓玛来自西藏当雄的一个牧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她从小就帮家里放牧、干活,去镇上读书、上学几乎是一种奢望。6岁那年,空军“蓝天春蕾计划”走进西藏,改变了她的命运。在“学费全免、食宿全包”的政策帮助下,玉卓玛从一个帐篷里的牧羊娃,一步步走进大学校园。
“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像帮助我的人那样,把爱传下去。”2011年大学毕业,玉卓玛报名参军。
当了兵,玉卓玛更牵挂那些像她一样的牧民家的孩子们。每年休假,她都要到西藏偏远乡村走访,行囊里装着给孩子们的礼物——冬天是厚实的防寒服、加绒的棉鞋,夏天是崭新的文具、图文并茂的课外书……
2022年,玉卓玛所在部队成立了“雪域春蕾”拥政爱民工作队。玉卓玛、其米旺姆、索朗、索朗卓玛、仓决卓嘎5名工作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蓝天春蕾计划”的受益者。
“我们曾被希望之光照亮,现在要做照亮别人的光。”队长其米旺姆说,这几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们不再缺衣少食,但陪伴的缺失、眼界的局限,成了新的“成长烦恼”。为此,工作队提出新的帮扶理念:从“送物资”到“播种子”,用陪伴滋养心灵,用梦想启迪未来。几年来,她和队员们积极联系军地内外,结对帮扶9所西藏偏远地区学校,坚持开展支教活动,并与西藏自治区妇联共同建立奖学金、研学资助等激励机制。
拉郊乡蓝天春蕾小学,是工作队帮扶的重点。这所藏在深山里的学校,曾经只有几间土坯房。如今在政府和部队的关心支持下,已建起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教室里还配备了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
“变化太大了!以前老师上课靠黑板和粉笔,现在孩子们能通过屏幕看北京、看大海。”在这里任教多年的教师四郎洛真感慨不已,“‘春蕾’老师们给孩子开启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其米旺姆记得,第一次来支教时,她问学生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多数学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如今再问起同一个问题,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
“我想当解放军,守护祖国的雪山。”
“我想开飞机,带着爸爸妈妈去北京。”
“我想当老师,回来教更多弟弟妹妹。”
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从2023年起,工作队联合自治区妇联,每年组织帮扶学校学生赴北京研学。
去年暑假,在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学生次仁拉措激动地大喊:“五星红旗,你好!我们来北京了!”研学途中,学生们走进故宫感受历史的厚重,爬上长城体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在军事博物馆里驻足在武器装备模型前不愿离开。学生格桑央吉把每天的见闻都认真记在笔记本上:“我是家里第一个去北京的人,我要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和同学们。”
研学的记忆,化作教室墙上的一张张图画,激励着学生们努力学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从“蓝天春蕾”到“雪域春蕾”,从雪域边陲到首都北京,这支“春蕾”队伍以爱心的接力,守护着高原孩子的梦想,更见证着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自治区成立60年来,这里天更蓝,草更绿,孩子们的眼睛更亮,未来的道路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