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开启“充电”之旅
随着新时代官兵学历层次提升、个人特长增多,基于兴趣深入学习渐成军营新风尚。在很多单位,依托营连创办或由旅队统一组织的“兴趣夜校”,成为部队活跃文化生活、提升官兵素养、助推战斗力生成的新平台。
在陆军某旅,不少连队开办了“兴趣夜校”。这些夜间“小课堂”如何运转和完善?如何帮助官兵养成学习习惯、提升技能本领?让我们走进该旅,听听官兵们怎么说。
陆军某旅某连骨干(右一)在“兴趣夜校”讲授光电原理。 周俊聿摄
找准战士兴趣点
中士郑智超:连队开办“兴趣夜校”之初,不少有特长的战友主动请缨,担任音乐、摄影摄像、美工、健身等课程的教员。大家抱着好奇的心态“试听”,挑选自己中意的课程。“兴趣夜校”的课程设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受欢迎程度不断优化。比如健身课程比较受欢迎,几名教员经过商量,把课程细化为健身塑形、力量强化等几个小班,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对号入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连队还就“兴趣夜校”的课程设置征集大家的建议。不少战士对无人机感兴趣,但苦于无人指导,设备也比较昂贵。后来,“兴趣夜校”开设了无人机操作技能课程,依托单位的无人机专修室,请无人机技术骨干授课,许多战友都报名参加。
三级军士长邴绍阳:我从事维修专业十余年,工作中摸索发明了不少实用工具。连队让我为“兴趣夜校”装备维修保养课程授课,我欣然接受,一方面觉得能让自己的特长有用武之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在和大家的思想碰撞中擦出一些灵感火花。
然而,开班一段时间后,“上座率”和我的预期有些差距。和战友们交流,他们反映课程培训周期长、难度较大,导致有些人知难而退。我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将课程改为机械电子基础理论、常用维修工具操作两门课程,课堂再度“火”起来。
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兴趣夜校”每周两堂课、每次1小时,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不仅要注重战士们的兴趣爱好,也要尽快出效益、见成效,让大家在增加获得感中提高学习热情。
干部金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战士的学习兴趣,让兴趣专长与精武强能、个人能力升级与单位建设发展有机结合,是我们开办“兴趣夜校”的初衷。
“兴趣夜校”刚开办时,一些战士抱着观望态度。我们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参加兴趣班不仅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理论技能的深入学习,在“充电”中补齐专业短板。为找准官兵的兴趣点,我们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课程试听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希望官兵能选出心仪的课程。
是否参加“兴趣夜校”,我们充分尊重官兵的个人意愿,不增加额外任务要求,时间安排在晚间非正课时段,尽量减少占用官兵处理个人事务时间。不过,既然是“夜校”,开办就是为了“学”而不是“玩”,对于课程的设置还是要有选择性。征求意见时,有人提议可以进行电子竞技、棋牌游戏等教学交流。我们认为这些娱乐活动可以利用日常休息时间进行,纳入“兴趣夜校”课程不太合适。截至目前,我们开设了健身、演讲口才、“五小工”以及无人机操作使用、装备维修保养等多种课程,力求满足绝大多数官兵的需求。
探寻教学“方法论”
三级军士长王海坤:我担任“兴趣夜校”的教员快半年了,最大的体会是“教学方法选对了,课就活了”。刚开始授课时,我按照维修手册目录给年轻战友讲解装备结构原理,发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后来,我翻出自己当年刚学维修时的笔记,想起老班长总拿损坏的零件让我“摸透再学”,我就琢磨出新的授课方法:提前征集“故障清单”,了解什么装备容易损坏、战友们想学习什么维修内容,然后我带着教具现场拆、现场修。
有一次,我把班里那台总“跳电”的充电器搬来,让学员们拆开找毛病。有人认为“电容鼓包”,有人猜是“线路老化”,我带着大家边讨论边交流,很快就把电路检测步骤讲清楚了。现在每次授课前,我都会准备实物教具,有时还会请战友帮忙制作三维动画示意图,力求让授课内容生动易懂,让战友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得。
干部孙金烨:通信技术课程强调实用性,一开始我就明确了教学方向:坚持问题从实战中来、答案到实战中找,把一线遇到的难题当案例教学。前不久的一次课,我带着学员到营区后山,在模拟干扰背景下组织电台组网训练,让大家在实践中掌握战术通信要领。
参加通信技术课程的战士基础参差不齐,有的新兵刚接触电台,有的老兵已有丰富的电台操作经验。下一步,我们打算分为基础操作组和战术应用组进行分组教学,尽量做到让新兵跟得上、老兵有提升。
“兴趣夜校”教员(左二)传授维修技术。周俊聿摄
作训科参谋孙瑞:“兴趣夜校”开办不难,难在如何保持官兵的学习热情,确保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个别单位存在“重开班、轻管理”的现象,一下子开设十几门课程,开头热热闹闹,后来“门庭冷落”。有的教员讲课干巴巴,战士们去了也坐不住。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解决“谁来教”“何时教”“怎么评”等问题。
“兴趣夜校”开办过程中,机关除了协调经费配备相关设备,完善图书室、学习室设施,还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对参与率较低的课程进行整改优化,增加官兵需求迫切的新内容。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完成规定学时并通过实操考核的,发放结业证书;每期评选“学习标兵”和“进步之星”予以表彰,并把优秀学员纳入旅队人才库,作为选拔相关岗位骨干的重要依据。
打造强能“加油站”
下士姜玟博:最初报名参加无人机操作技能班时,我就是想学门“时髦”的新技术。教员从一开始教飞行控制、航拍技巧,后来逐步增加了复杂电磁环境飞行、隐蔽侦察等课程,还结合实战场景开展规避障碍物航线规划等教学,让我有些消化不了。
前不久,我们连队作为前沿侦察分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模拟对抗训练,战友小陈操作无人机刚升空不久,就遭到强电磁干扰。他迅速运用在兴趣班学到的应急处置方法,果断切换备用通信链路,采用间断开机的方式保持联络。兴趣班的学习成果能在日常训练中学以致用,那一幕让我深受触动。
最近,因为部分无人机出现故障和损坏,教员还教授了无人机维修技能,提升我们独立保障维修能力。现在每次上课,我都非常专注,想学习更多无人机操作的专业技能。
“兴趣夜校”教员(左二)讲解夜间放飞无人机注意事项。蒋圣硕摄
下士赵云涛:刚参加体能强化班时,我以为就是教一些提高体能素质的训练方法,没想到教员还教授了如何在负重行军后保持战斗力、如何在疲劳状态下保持射击稳定性等实用技能,让我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直接关系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
干部王建国: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大官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如今,时代发展、形势任务对官兵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紧学习、提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办“兴趣夜校”,教授实用技能技巧的同时,可以增强官兵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养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储备新知识,在苦练中形成新技能,在确保掌握好本职岗位能力素质之余拓展本领,在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中推动连队战斗力建设,提升练兵备战质效。
火热军营里,既要有演训场上隆隆的战车轰鸣声和士兵们震天的喊杀声,也要有学习室里的琅琅“读书声”。这既是基层带兵育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推动学习型军营建设的应有之义。
(童祖静、韩帅、刘华山整理)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