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是最高奖赏
■杨 欢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一个玻璃橱窗里,一把很不起眼的计算尺,吸引着参观者。人们纷纷驻足,详细了解这把计算尺背后的感人故事。
1961年,钱学森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授课时,发现很多同学没有计算尺。就像锄头之于农民,力学系的同学理应人手一把计算尺。可是,当时一把计算尺要10多元人民币,很多同学由于家境贫寒,确实买不起。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一万多元奖金,让学校为力学系的学生购置计算尺。
钱学森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回国前,他在美国学术界和军界已经有着极高知名度,“在过去25年中,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独创性的航空科学家之一”。如果爱钱,纷至沓来的报酬和奖金会让他一夜暴富。然而,他却决心为国效力,放弃了原本非常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且从来没有在美国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
钱氏家训有句话说得好,“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学森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在辗转回国的途中就许诺:“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姓钱不爱钱,绝不是口头表态或自我标榜。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100万港元奖金。对于这笔巨款,他不仅没有心动,甚至都没有经手,直接委托秘书捐给祖国西部的治沙事业。
钱学森不爱钱,也不爱名。他特别不喜欢宣传自己,包括拍电影电视剧、出版传记文集等,一律禁止。名扬四海后,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顾问或名誉顾问。对于别人称自己为“导弹之父”,他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钱学森不爱钱,也不爱当官。1957年2月,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他给聂荣臻写信,请求免去自己的院长职务,以便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从此,他的履历表上以副职居多,比如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等。对于全国政协副主席这种享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待遇的职务,他也多次写信请求辞去。他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钱学森不爱钱,也不爱享受。他住在一座红砖公寓楼里,整整49年没有搬过家;上班常用的公文包还是在美国时参加国际会议获赠的,跟随他近40年;他用的芭蕉扇都是补了又补,实在不能用了才淘汰。聂荣臻赞扬钱学森:“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一个人如何对待名利,往往最能展现其境界、觉悟和人生哲学。是淡泊名利、超然物外,还是追名逐利、贪图享乐?我们就应该像钱学森那样,视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真正能够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