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银翼背后的守护者
钢铁巨龙排山倒海、动地奔流,呼啸战鹰列阵长空、气贯长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中,多款新型武器装备首次亮相,展示出我军现代化建设新进展。
一辆辆战车、一架架战机完美亮相背后,离不开一线保障人员的辛勤付出。近年来,我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一大批新装备列装部队,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成为决定武器效能的重要因素,装备保障岗位在战斗力链条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期,我们讲述3名来自不同军兵种“保障达人”的故事,探寻他们如何做好装备管理保障工作,助力部队战斗力建设跃升。
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赵联盟——
爱装就是爱生命,保装就是保胜利
■唐 粒 吴 鹏
赵联盟正在维修装备。胡耀阳摄
全员全装拉动训练,步战车引擎刚发出两声轰鸣便戛然而止,仪表盘指针猛地耷拉下去——故障来得猝不及防。驾驶员杨天宇攥紧方向盘,心里咯噔一下:这节骨眼上“掉链子”,整个编队的行进节奏都会受到影响。
没等多久,一个拎着工具箱的身影快步赶来,来人是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赵联盟,他弯腰钻进狭窄的驾驶室,手指在仪表盘上快速点触,耳朵贴着发动机舱细听。不到10分钟,一声浑厚的轰鸣响起,步战车咆哮着重新汇入编队。
杨天宇望着赵联盟擦汗时露出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这位与装备相守24年的“装甲神医”,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爱装就是爱生命,保装就是保胜利。”这句话赵联盟不仅常挂在嘴边,更刻进骨子里。身边战友常说,赵联盟的手有一种“魔力”,再棘手的故障到他手中都能化解。
一次任务中,一辆装甲车突然熄火,检查后发现是发动机的某个部件发生故障,在场维修工无奈摊手:“缺少配套器材,没法修!”指挥员急得直跺脚,这台车如果“趴窝”,将影响任务进度。
赵联盟围着装甲车转了几圈,突然眼睛一亮:“用铁丝应急处理试试!”他掏出钳子,将铁丝剪成2厘米小段,在部件磨损处挤上牙膏,再将铁丝依次黏附,调整好关键部位角度后,用手锤轻轻敲入适配部件。当按下启动按钮时,轰鸣声骤然响起,在场的人都鼓起了掌。
“真正的本领,从不是温室里长出的花朵,而是扎根实践开出的智慧之花。”赵联盟后来跟战友们复盘时说,这智慧的根,是20多年摸爬滚打攒下的经验,是对装备刻进骨子里的熟悉。
训练场上,赵联盟从来不是“守旧派”。驾驶员用潜望镜观察时,车前后左右总有死角,对正方向常常要反复调整,战士们练得满头大汗还总出错。
“能不能找个更简单的办法?”赵联盟想起射击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在车场反复试验,终于创新出“装甲步兵对正方向法”——以潜望镜刻度、车前标识、目标点为参照,简单三步就能找准方向,这个方法在旅里迅速推广。
赵联盟也曾遭遇过“本领恐慌”。前几年,他被调整到保障连。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新装备,他说:“以前修的是‘老伙计’,现在要跟‘新家伙’打交道,万一教错了、修坏了,咋对得起这身军装?”
“真正的坚守,从不是守着过去的荣誉,而是敢于直面新的挑战。”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赵联盟将自己学习总结的经验分享给保障一线战友,把没人懂的“新专业”,教成人人精通的“老本行”,当年底连队综合保障能力和装备完好率在旅里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从列兵到一级军士长,从“装甲新手”到“维修大拿”,赵联盟把热爱融入坚守,把平凡干成不凡。他常说:“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如今,快退休的他,依旧每天泡在车场,手把手教战士修装备,把经验写成手册留给连队。
“只要穿着这身军装,就要站好每一班岗。”这位老兵的话,像戈壁上的红柳,朴实却有力量。他用一生热爱证明,心中有光的人,永远奔跑在冲锋路上。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一级上士熊彪——
平时精益求精,战时确保打赢
■陈柚羽 章英胜
熊彪正在检修装备。刘 波摄
完成受阅上场前的最后一次车辆性能检查后,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一级上士熊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心情,静静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中,作为装备方队技术保障小组成员,熊彪端坐在战车舱室里。随着气势磅礴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响彻天安门广场,装备方队缓缓向前,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熟悉的发动机声响起那一刻,熊彪的世界安静了下来。车窗外,人群和鲜花组成的浪潮不断涌入视野,在熊彪心中泛起涟漪——天安门前的短短数十秒,浓缩了熊彪与战车相识相交十六载的青春记忆。
“熊彪来把脉,故障都走开。”这是该部官兵对熊彪的评价。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熊彪成为战友们公认的“摸透车辆‘脾气’的行家”。
“不管接到什么样的任务,都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把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想到,避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每次执行任务前,熊彪都会做好多种“预案”,并反复检查各类维修器材是否齐全。这样的习惯,源自于他的一次“走麦城”。
一次演习期间,熊彪接到通知,某型装备车前出执行任务途中抛锚,需要立即前出抢修。
当时,演习地域因连续大雨被云雾笼罩,能见度有限。熊彪心里清楚,故障车组担负着指挥通联的重要任务,而且携带的防寒物资也有限,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为了尽快帮助战友完成信息网络构建任务,熊彪不顾恶劣天气影响,立即驱车前往抢修点。
经过近2个小时的奔袭,熊彪终于到达海拔5200米的抢修位置。“发动机皮带断裂,卡在风扇上,很快就能修好。”熊彪迅速判明故障点,熟练换好皮带。
然而当驾驶员重启车辆时,发动机突然发出异响,皮带再次跳出皮带轮。一番仔细检查后熊彪才发现,发动机皮带轮的一颗螺母损坏脱落,导致皮带轮错位。因为刚才的贸然启动,发动机转子轴发生弯曲变形,修复变得更加困难。
天色渐暗,气温不断降低,雨也越下越大。熊彪因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强撑着完成配件更换后,熊彪拖着被冻得麻木的身体,开始拆解发动机,现场分解、矫正转子轴。一切准备就绪后,他用尽力气向驾驶员喊出“启动”的指令。
隆隆的引擎声响起,故障终于排除。那次经历后,熊彪进行深刻总结反思:“任何时候都不能只凭经验排除故障,要以细致入微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任务。”
近几年,随着新型车辆列装,维修保障任务日益增多。熊彪根据多年的维修保障任务经验,牵头为所有车辆建立包含基本情况、维护保养、故障维修档案等信息的“装备一卡通”。对个别操作难度较大的车辆,还专门标注了驾驶技巧和注意事项。
“把每辆车的‘脾气’摸透,让新驾驶员看了知道怎么维护保养,新修理骨干上手就能维修。”熊彪说。建立“装备一卡通”后,该部出车任务途中故障率明显下降。官兵还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进行数据分析,快速找出车辆“病灶”,一线故障排除效率大幅提升。
“平时精益求精,战时确保打赢。”作为信息支援部队这支全新兵种的一名普通士兵,熊彪有自己的战位观,“在本职岗位上把工作干到极致,铸就永不趴窝的‘钢铁底盘’,托举网信利刃穿破战场迷雾。”
空军某旅一级上士万式恺——
消除潜在隐患,托举战鹰高飞
■于宁宁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鑫伟
万式恺正在进行探伤检测。郝虎南摄
停机坪上,随着最后一架战鹰稳稳滑入停机位,本场次飞行训练宣告结束。此刻,对空军某旅一级上士万式恺来说,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飞行训练后,等待发动机降温,孔探发动机叶片情况,是万式恺的日常工作。飞机进气道里的余温依旧炽热,每次检查都难免湿透衣服。尽管如此,万式恺仍然严谨细致,不放过每一块叶片,不漏掉每一处疑点。
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动机叶片的细微损伤、隐蔽角落中的销钉凸起、难以察觉的裂纹征兆……这些潜藏在战鹰身上的“病灶”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一次,万式恺对发动机进行装机检测时,发现一个均压孔信号显示出微小异常。
“是不是有细微裂纹?”万式恺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问号。这个问题非同小可,该装置一旦出现裂纹,可能会酿成事故。想到这里,万式恺立即提出:“疑似裂纹,不能装机!”
然而,在场很多专业骨干并不认同他的结论。一旦误判,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一名战士无法承受的。
“一定要看准了,判别清楚!”思考过后,万式恺反复更换检测设备、不断调整仪器参数,对着直径仅5毫米的均压孔,看了又看,测了又测,疑点越来越清晰,他的判断最终得到大家认可,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事故。
凡事喜欢一探究竟、敢于较真,是万式恺对战鹰最温情的呵护。
一次飞行训练结束后,万式恺检查发现飞机的液压软管存在漏油的情况。更换新管后,问题得到解决,机组将其原因判定为软管老化导致。但万式恺认为软管漏油的原因有多种可能,仅通过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未必真正可靠。
万式恺翻看维修清单,发现近期软管更换次数较多,长期从事孔探形成的职业敏感,让他决定一探到底。经多次孔探,他发现液压软管内壁存在气蚀现象。随后,他们与工厂对接,提出软管升级方案,为战鹰高飞远航消除了潜在隐患。
附件专业在机务行业中是个“小专业”,但在万式恺眼里,一个小小的探伤孔内,藏着大学问。
入伍10多年来,万式恺多次在单位组织的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发现排除重大故障隐患百余起,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去年,万式恺被评为“空军优秀航空机务人员”。谈起成绩,万式恺常说自己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万式恺不是基础最好的那一个,但他能挤出时间投入学习,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缺陷;万式恺也不是最有天赋的那一个,但他步履不停、从不懈怠。每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他会想方设法把心中的问号拉直。前几年部队配发新设备,万式恺如饥似渴地读说明、查资料、搞实验,成为部队第一个学懂弄通全套设备操作使用的技师。
“既然来当兵,就要当最好的兵”“组织把维护飞机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责任可不小”……这是万式恺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战鹰是有生命的,只有走近它,呵护它,才能透过它钢铁的“肌肤”,听到它的心跳声,感受到它的脉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