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个人喜好”干扰基层抓建
■吴承欢 张 鑫
当前,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个别基层领导习惯凭个人喜好定方案、抓工作,自己喜欢什么、偏爱什么就狠抓什么,对条令条例规定的、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反倒不够上心。
比如,有的热衷搞“亮点工程”,对基础科目偏训漏训弱训等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建设基础不牢;有的跨行业跨领域任职后,守着曾在老单位的成功经验不放,不深入调研是否符合新单位实际就推广,结果越抓越偏;有的硬把个人喜好往备战打仗上靠,看似向战聚焦,实则干扰正常秩序。
分析这些现象,症结就在几个要害处。一是政绩观不端正。总想着“短平快”出彩、博“关注”找噱头,把容易见效的“显绩”看得太重,而把需要默默耕耘、久久为功的“潜绩”撂在一边,实际上是把个人“表现”置于部队长远发展和官兵真实需求之上。二是能力素质有欠缺。面对新体制新情况新要求,有的“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不注重学习总结提高,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只好抱紧过去熟悉的“三板斧”。三是制度约束没卡紧。党委集体决策有时走了过场,研究论证不充分,个人喜好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
纠治这些问题,必须动真格、下实功。首要在于立起按纲抓建的铁规矩。要深入学习理解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核心要义,真正把“纲”刻在脑子里、落到行动上。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任何决策、任何工作,都要自觉用“纲”这把尺子量一量,看符不符合根本要求、偏没偏离建设方向。须知任何“脱纲离谱”的所谓创新或亮点,无论包装得多好,最终都会损害部队建设根基。
关键在于扎紧权力监督的篱笆。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官兵呼声,尊重业务部门的专业意见,让决策在阳光下运行,防止任性用权。要探索更有效的监督方式,恢复和弘扬我军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好传统,比如定期让基层官兵对机关抓建工作进行无记名评议,把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力的倒逼机制。只有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防止个人喜好干扰部队正规抓建。
根本在于树牢备战打仗的评价标尺。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必须向战场聚焦、向实战看齐,把重心真正放到按纲施训达标、应急应战能力等硬指标上来。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正确导向,对那些周期长、见效慢,但对战斗力生成提升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建立“责任接力”机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单位主官更换而中断或转向。
部队建设是强军兴军大计,不是个人的“试验田”。抓基层、打基础,不在标新立异,而在稳扎稳打;不在速效速成,而在久久为功。只有坚决把个人喜好管住,推动一切工作回归按纲抓建、依法抓建的正轨,把全部心思和资源都聚焦到提升战斗力上,部队建设成效才能经得起战场检验,赢得官兵真心认可,最终汇聚成制胜未来战场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