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1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
维和一线彰显蓝盔本色
■王亚鹏 张 鑫 李祥云
维和步兵营官兵向当地儿童捐赠物资。李祥云摄
维和步兵营官兵执行巡逻任务。黎子阳摄
天刚破晓,非洲大地雾霭蒙蒙。接到联南苏团授权和朱巴战区命令,中国第11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官兵迅速出动,再次踏上巡逻路。
“所有人员加强戒备,注意观察!”巡逻途中,我维和官兵突然发现,两名当地武装人员肩扛火箭筒在不远处埋伏,另有几名武装人员荷枪实弹向巡逻车辆走来。车队指挥员立即展开部署,所有任务官兵依令做好战斗准备。紧张对峙之际,指挥员下车前出交涉。不多久,武装人员撤离现场。
“身处维和一线,时刻面临高温环境、疾病肆虐、武装冲突等多重考验,但维和官兵毫无畏惧,坚守一线。”指挥员告诉笔者,这支维和部队中很多官兵是从“红一师”等抗战荣誉部队中抽组,大家始终传承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过硬素质和昂扬风貌。
“坚决完成任务!”巡逻路上,誓言铿锵。官兵都深知,走出国门就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必须用最高标准完成好使命任务。
这样的誓言,也曾回荡在狼牙山巅。1941年9月,日寇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由“红一师”改编而来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奉命组织转移,一团七连六班的5名战士挺身而出担起后卫阻击任务。为给主力部队和群众争取更多转移时间,他们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放弃追赶大部队,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他们打完所有子弹,砸光身边石头,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悬崖……“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官兵们上学时便耳熟能详。
“当年先辈用生命热血换来祖国安宁,如今祖国富强了,我们走出国门守护世界和平,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女兵任美娟感言,作为“红一师”传人,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维和方队官兵头戴蓝色贝雷帽、步伐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广场,“狼牙山五壮士”战旗在阅兵场上高高飘扬,她心潮澎湃,为这一光荣而又伟大的时刻感到自豪。
阅兵式结束时,非洲大陆的第一缕曙光正好照亮中国维和营地,五星红旗与联合国旗在晨风中招展。维和官兵怀着激动心情,投入到新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中。
一天中午,维和步兵营一级医院接到当地民众求助。一名孩童在玩耍时不慎被眼镜蛇咬伤,情况危急,一级医院医护人员迅速前往急救,成功挽救了孩子的生命。“Thank you,China!”孩童父亲连连致谢。
“一级医院是从当年白求恩工作过的连队抽调组建。”卫生员王俊超介绍,当年,白求恩主动请缨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前线,在五台县松岩口村建立了战地医院,创办训练班,培训医护人员。白求恩以其“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而著称。维和军医始终传承发扬白求恩精神,为任务区各国官兵提供医疗保障,还积极为当地民众开展医疗服务。
一次次爱心援助,换来了当地民众对中国维和官兵的信赖与拥戴。“虽然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但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巡逻路上,看到当地民众竖起大拇指向我们喊‘China Good’时,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二级军士长张昭成感慨。
自部署至任务区以来,维和步兵营官兵积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多次赴当地学校、医院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捐赠文体生活用品、医疗物资,开展义诊。在当地民众看来,中国维和军人不仅是和平的盾牌,更是友谊与希望的使者。一次,看到30多名不同肤色的孩童用并不标准的发音齐声高喊“你好,中国”,一名联合国观察员不禁感叹:“这是最动人的跨文化对话,世界和平的薪火正在这里传递!”
“第11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只是中国维和部队的一个缩影。”步兵营指挥员介绍,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已有30多年,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先后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身处维和一线,从扫雷排爆、监督停火到安全护卫、紧急救援,不管面前是硝烟战火,还是各类灾害,中国维和官兵始终英勇无畏、一往无前,以热血锻铸和平盾牌,彰显了中国军队的责任担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磅礴力量。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融媒体报道★
素材支持:任 科、王宁川、李政操、代靖宇、张 鑫、李祥云
视频剪辑:张 钊、高德政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
融合制图:姜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