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挑扁担的人”
■孟令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耿鹏宇
刚从新兵连来到武警邢台支队某中队时,列兵罗世杰一直对一件事感到不解——为什么去直饮机接水这点“小事”,中队的干部骨干总是抢着干?
那天,看到班里的水桶空了,他正想拿到直饮机旁接水,班长却拦住他说“我来吧”。看着罗世杰疑惑的神情,班长笑着解释道:“干部骨干打水,这是咱们中队的老传统。”
班长的话,并没有完全解开罗世杰的困惑。直到一天,中队指导员邢耀升在走廊尽头的直饮机前为他们上了一堂队史课——
2022年底安装到该中队营房时,这唯一一台直饮机的外壳便被官兵们涂上碧绿的颜料,还画了一幅漫画:一名干部挑着扁担跋涉进山,把两桶水挑到中队蓄水池,最后倒入战士杯中。邢耀升带领大家走进中队荣誉室,拿起一根陈旧的扁担,讲起那幅漫画背后的故事。
该中队地处深山,负责看守坐落于此的物资仓库。建队之初,官兵用水吃水全靠一根扁担挑上山。那时,中队干部骨干以身作则,把下山取水、挑水上山的重活主动扛在肩上。如今,中队官兵可以通过直饮机直接喝上纯净水,曾经挑水的扁担也放进荣誉室、成为“传家宝”,但干部骨干搬水、换水、倒水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
“几十年来,一茬茬中队官兵就是用这根扁担挑起了责任,战胜了艰苦,浇灌出荣誉。”邢耀升感慨道,虽然中队驻守在偏僻的大山里,官兵们却总说,这里是“来了就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中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答案就藏在这根扁担里——“因为我们都是挑扁担的人!”邢耀升骄傲地说。
那天,罗世杰静静站在荣誉室里,看着墙上悬挂的连续12年“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和10次集体三等功奖牌,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这么多荣誉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中队官兵默默奉献、坚守岗位?”这个问题他以前并未仔细思考过,现在却渐渐明白了。
罗世杰突然想起班长主动接水的那一幕,简单的举动,诠释着一名骨干的责任担当。
时光荏苒,一茬茬干部骨干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带领全中队官兵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把青春热血献给这片土地。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懈怠。那根不起眼的旧扁担,不仅挑起了沉重的担子,更支撑起守库兵的信念,让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为一名守库兵,我们就像扁担一样,一头担着责任,一头担着热爱。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坚持。”罗世杰说。
这名年轻的战士感到,自己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正在慢慢生根发芽。
一根扁担和一群守库兵
■刘春雨 楚 阳 孟令佩
武警邢台支队某中队干部向战士讲授挑扁担技巧。董哲霖摄
该中队干部在直饮机前讲述中队队史。董哲霖摄
该中队官兵巡逻途中。董哲霖摄
山沟沟里缺阳光,但从来不缺精神之光
巍巍太行,山高入云,林密蔽日。武警邢台支队某中队营区,就坐落于太行山东麓。
雄伟壮观的山峦,将这里隔绝出一片寂静的天地。几十年来,中队官兵默默坚守于此,担负着在深山守卫物资仓库的职责。
中士李永帅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夜岗时的场景。
夜黑得令人不安,狂风不时发出嘶吼,他虽然紧紧攥着手中钢枪,心中却忍不住发慌。刚到中队时的新鲜感,已被凛冽的寒风吹得一干二净。
寒意不断从领口、袖口往身体里钻,李永帅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想起过两天还要踏上大山深处的巡逻路,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他心头发凉,不知自己该如何熬过这样艰苦的日子。
身旁的班长孙琪注意到李永帅的异样,默默靠近他问道:“小李,冷不冷啊?”尽管冻得牙齿直打颤,士兵的本能却占了上风,李永帅瞬间挺直腰杆回答:“班长,我不冷。”
话音未落,远处的酸枣树丛传来一阵异响,在寂静的寒夜中格外突兀。李永帅惊得浑身一激灵,双脚不自觉地往班长身旁挪,鼓着勇气问道:“班长,那是啥?”
孙琪看了一眼树丛,安慰道:“别怕,大概是山里的小动物闹腾,没什么危险。”他转头望向李永帅,提议道:“我给你讲两个前辈守库兵与扁担的故事,听完你就知道,这片大山承载着中队官兵的坚守与热爱,没什么能让我们胆怯。”
时光倒回2012年,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深山的平静被一阵焦煳味陡然打破——辖区内突发山火,站岗哨兵李银锴敏锐地察觉异常,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
火情危急,不能干等着支援啥也不做。李银锴紧张地环顾四周,发现了放置在角落的扁担和水桶。他一把抓起扁担,给水桶装满水,大步流星地向火场奔去。
由于夜晚视线不好,山路崎岖不平,李银锴好几次险些绊倒,又一次次努力稳住身体。不知往返了多少个来回,他的脸庞被浓烟熏得漆黑,头发被热浪燎得卷曲,身上的衣服被飞溅的火星烧出一个个破洞,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最终,山火在他和赶来的战友共同努力下,得到有效控制。那件布满破洞的上衣,成为这个夜晚的无声见证,悄然诉说着他为守护大山所付出的努力。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寒冬。
那天夜里,战士李俊良突发高烧,病情严重。偏偏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晚,把进山的路彻底封死,救援车辆根本无法驶入。排长罗荐中和班长韩建深知,李俊良的病情不能再耽搁下去。两人讨论后,决定徒步出山买药。
离营前,罗荐中一眼瞥见墙角那根老旧却结实的扁担,把它拿在手中。“这扁担没准儿能派上用场。”他对韩建说。
雪地中,刺骨寒风扑面而来,像锋利的冰刀割在脸上。本就崎岖的山路,被积雪覆盖得严严实实,变得更加湿滑难行,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罗荐中走在前面,双手紧紧握住扁担一头,用力把它插入积雪,试探着前方虚实,努力寻找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
历尽艰难,两人终于跋涉归来,浑身是雪地出现在营区门口。那一幕,也深深烙印在中队官兵的心中,定格成这段坚守岁月里的温暖回忆。
故事讲到这里,孙琪转过头对李永帅说道:“山沟沟里缺阳光,但从来不缺精神之光。一茬茬守库兵挑着扁担传承下来的,是守库兵最质朴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什么都不用怕。”
班长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李永帅。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他的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队歌,心中愈发坚定:“行进在群山之中,驻守太行山麓,我们弘扬大山精神,守护着一方水土……”
挑起扁担靠意志,挑好扁担讲方法
对中士李万林而言,挑扁担是个拿手活。
由于守卫面积较大,为满足执勤需要,该中队专门在山的另一侧设置了一处哨所。然而,前往这处哨所的山路荆棘密布,稍不留神就会被扎伤。因此,李万林心中悄悄产生一个念头:给大家铺出一条通往哨位的路。
他很快行动起来,征集战友意见,精心设计了一条以水泥为底、鹅卵石装饰的90多米长的小路。由于山路崎岖,手推车上不去,李万林就用扁担一趟趟挑来修路的材料,一干就是6个月。
每次挑起扁担时,李万林总会回忆起刚下连时老兵对他的叮嘱:“挑扁担不能用蛮劲,掌握发力技巧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起挑前,双脚与肩同宽,身体下蹲,调整双手间距;起身时,双腿均匀发力,缓缓站直,以防重心不稳。上山时,身子稍微前倾,步伐要稳,脚步要小而密;下山时,身体往后仰一点,脚步要踩实,防止往前冲得太快……
用心地运用着这些技巧,李万林一步步坚定地迈向前方。
经过一个个日夜的辛苦劳作,小路终于竣工。由鹅卵石铺成的五角星,在阳光下分外惹眼。全中队官兵齐聚于此,见证这条路的“揭幕”。
“挑起扁担靠意志,挑好扁担讲方法。发扬‘扁担精神’,就要将挑扁担时那种认真细致融入中队建设中。”中队长吕世超说。
那次,中队组织了一场“暖心时刻大家谈”活动,许多官兵都上台分享了自己经历的感动瞬间。
“刚到中队时,我一度跟不上训练进度。排长根据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为我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帮助我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训练标兵。”下士于鹤感慨道。
“上个月我出院归队,司务长陈炫同了解我的病情后专门做了康复餐,并嘱咐我‘多吃点才能好得快’,让人十分感动。”二级上士隋全超说。
其他战士也纷纷讲述中队生活里那些细心事暖心事——有人刚下连时,班长手把手地教他叠被子;有人训练受伤时,战友主动帮忙打饭……在分享中,大家愈发理解战友间的深厚情谊和中队大家庭的温暖。指导员邢耀升总结说:“这些暖心时刻,体现着我们中队的凝聚力,更是新时代官兵传承‘扁担精神’的生动注脚。”
前不久,中队整改箱里的纸条再次被“清空”。看到整齐排列的意见箱、整改箱、完成箱,邢耀升告诉笔者,3个箱子分别对应官兵提出意见、解决问题、完成归档3个阶段。完成箱里的一沓纸片,整整齐齐写着官兵们前段时间提出的想法建议,如今都已“销账”。“我们希望借助这种方式,让官兵把中队当成家来建。”邢耀升说。
有官兵提出“巡逻路太暗,视线不清”,中队便多方协调,安装了几盏路灯;有官兵提出“楼里冬冷夏热”,中队就想办法升级了中央空调……几年时间,营区面貌焕然一新,官兵们都说:“只要诉求合理,中队党支部就会想尽办法帮忙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该中队还将每名官兵自发为中队解决的问题、作出的贡献都记录在册——从春天清理柳絮到阻挡土坡扬尘,从练兵备战的主责主业到中队生活的细枝末节,官兵们的每一次行动都能被发现、被记录,“把部队当家建、把战友当家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扁担精神’深植在每名官兵心里,还为中队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氛围,成为推动中队建设的重要力量。”站在“基层建设先进中队”的奖牌前,吕世超由衷感慨道。
“扁担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思想芯片”
时光荏苒,那根曾承载了许多官兵记忆的扁担如今已很少使用,它所代表的精神,却在中队代代相传。
走进荣誉室,如今已是二级上士的李银锴,抚着扁担上斑驳的磨痕,思绪飘回到多年前那个被山火映亮的夜晚。
当年,还是列兵的他挑着扁担脚步不停地奔向火场,以英勇无畏的行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荣立个人三等功。而后,为预防此类情况再次出现,他搜集资料并总结经验,结合库区实际制订了“科学分组,压制火头,一线平推,重点防控”的灭火方案,在后续几次突发山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每年新兵入伍,中队都会安排李银锴组织山火扑灭技能培训。截至目前,他已培养出23名“灭火小教员”。
一阵尖锐的震动声,突然打破山里的宁静。“无人机起飞成功,精准定位功能开启,请求开始无人机自主飞行。”随着铿锵有力的报告声响起,无人机如同矫健的鹰,按照既定航线轻盈地向库区飞去。没过多久,它就顺利完成巡检任务,自动返航归来,稳稳降落在指定位置。
从跋涉百里步行巡线,到借助新质力量高效巡逻,变的是执勤的工具和方法,不变的是中队官兵一脉相承的精神与作风。
“以前,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这座大山,用扁担挑起了守库兵的艰苦岁月。现在虽然有了新技术,但‘扁担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思想芯片’,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手握无人机遥控器,二级上士隋全超坚定地说。
退伍季来临,即将离开中队之际,一级上士于君龙将自己参与过的重大任务、攻克的技术难题与日常训练的难忘瞬间,以多媒体形式与战友们分享。看着屏幕上那些热血沸腾的画面,新兵们眼中满是向往,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老兵们知无不言,分享着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还有人拿出自己密密麻麻记录着训练心得、维修窍门的笔记本,直接交到新兵手中。
不仅如此,这些即将退伍的老兵还利用“军旅博物馆”内部平台,将自己的服役照片、组训心得、带兵感悟、对战友的祝福等内容实时上传,让新兵扫码即可“见证”老兵的军旅时刻,感受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名艺术生,新兵鲁松涛了解中队建设发展历程中的感人故事后,决定用画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在中队支持下,他将废弃轮胎回收利用,在上面喷色绘画。
11对轮胎上11组“扁担精神”的新老传承故事,讲述了中队官兵自艰苦岁月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从物资匮乏时期肩挑重担,到新时代不忘初心迎难而上,老故事以明黄色油漆为底,镌刻了过去的光辉岁月;新故事用叶绿色油漆涂绘,承载着今天的接续奋斗。
如今,这些记录了中队历史的绘画,已成为营区里流动的展板。跨越时空,“扁担精神”依然在激励着一代代中队官兵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