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培养与战场需求相对接
——把战斗力建设牢固确立在打赢强敌对手上②
■皇甫海涛
军人向战而生,人才为战而育。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
12年前,41岁的舰载机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舰载机成功阻拦着舰,人民海军实现了舰载战斗机上舰的历史性突破。如今,辽宁舰上一批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学员,驾驶战鹰翱翔海天。他们是面向社会招收、择优遴选进行舰机融合培养的海军首批“生长模式”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朵朵浪花汇入新时代强军洪流,见证了人才强军战略的实践成果。
人才之于战争,犹如舰之龙骨、人之脊梁。谁抢占了人才制高点,谁就拥有制胜先机。革命战争年代,军队人才工作聚焦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依托战争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听党指挥、能征善战、英勇不屈的军事人才和英模人物。与战争年代相比,我军虽然不同时期担负的使命任务不同,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聚焦备战打仗加强人才建设的根本导向始终没有变。
我军人才工作说到底是为战争准备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把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摆在强军事业发展突出位置,坚持打仗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斗争一线练兵,加强应急应战紧缺人才培养和调剂补充,在重大军事行动中锤炼部队,牢固立起人才工作服务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今天,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随着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我军人才工作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习主席深刻指出,军队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说到底是人才能力素质不够。新征程上,提升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让人才培养与战场需求相对接,刻不容缓。
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养,战场需要什么人才、就重点培养什么人才。当前,空天作战、网络作战、无人作战等新型作战力量正在现代战争中崭露锋芒,其技术含量高、作战机理特殊、作战效能独特,代表着战斗力的发展方向,也彰显着军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特点。我们要紧盯当前新军事变革大势,强化人才战略能力训练,把对手作战机理、指挥规律、战略战术等研深析透;要着眼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探索构建跟研、跟试、跟训等新模式,促使人才成长与装备发展同步;要瞄准前沿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把现代战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努力在基础理论创新、前沿技术创新、武器装备体系创新上求突破,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形成独特优势,确保我军人才能够驾驭现代战争、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好钢是锻出来的,人才是练出来的。让人才培养与战场需求相对接,既要靠教,也要靠练。人才成长规律表明,越是重大任务,越是斗争一线,越能考验人、锻炼人、培养人、成就人。1930年5月,红五军第五纵队主攻修水县城久未突破,黄克诚主动请缨,率部进攻,身先士卒,抢先爬上云梯,经一夜激战获胜。时任军长彭德怀十分赞赏地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实践证明,备战打仗人才只有在“战”的指引下才能显露出来、成长起来。和平环境下,部队缺乏战争洗礼,如何选出胜战之人?关键就是要坚持在抢险救灾、中外联演、维和护航等重大军事行动和重大演训任务中培养发现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从而锻造出一大批能够与战场需求相对接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人才培养与战场需求相对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我们一方面应准确把握军事职业特点和军事人才发展规律,综合用好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和军事职业教育,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用好强军兴军伟大事业延揽集聚天下英才,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延揽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我军战斗力建设发展服务。
任何时候人才方阵强了,底气就足、腰杆就硬,制衡强大对手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确保人民军队始终人才辈出。当前,我军正全力以赴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军各级坚持把准“战”的能力需求、立起“战”的培养标准,树牢“基于战”的育人理念、创新“善于战”的育人模式,让人才培养与战场需求相对接,定能以人才优势支撑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单位:第82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