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精神:“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金东方 梁赢中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4-09-23 07:41:37

中国精神:“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⑤

■金东方  梁赢中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15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全面实施宪法、落实国家勋章荣誉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习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阐明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处于核心地位。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在时代精神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改革创新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精神作为反映时代境遇和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体系,包含着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根植于时代发展的客观实践之中,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存在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有机融合于中国精神之中。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绝不是空的、虚的,而是信仰、信念、理想、党性在人们身上的直接体现。精神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虽然不是物质,却可以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形成无坚不摧的硬实力。

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很多人并不看好,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33个月的浴血奋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当年,修建川藏、青藏公路,很多人开始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10多万军民不信邪,顽强拼搏,硬是修通了“两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没有“两路”精神,就没有“两路”通车。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中华儿女不信邪、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大力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一支军队的强大,离不开精神力量的熔铸。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日起,就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坚持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引导官兵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优良的作风纪律。这不仅为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重要力量源泉,而且对全民族产生了巨大精神影响,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列宁曾说:“为了克敌制胜,无论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优势。”广大官兵应擦亮“精神的刀锋”,为打赢厉兵秣马,为强军矢志不移,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军100周年。

(作者单位:武警第二机动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