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昌,原名燕东瀛,字林萃,参加革命后改用现名。1915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杨庄镇燕家庄村一个中农家庭。1933年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学习,在校期间曾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发起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后在杨庄小学任教,期间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经陈丹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莱芜县九区区长。1940年任章丘县民政科科长兼县政府秘书。1942年任章丘县八区区长兼区中队长。1947年2月任章丘县粮食局副局长,同年10月到华东军区党校学习。1948年任华东军区支前司令部粮食总站站长,负责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工作。1949年4月任华东粮食局材料处处长。1950年8月调任中央财政部粮食总局器材处处长。1955年任中央粮食部计划司副司长,后任基建司副司长。1960年被派往天津海港负责进口粮食的调运工作。1970年3月在山东济南病逝。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更加嚣张,国民党也丧心病狂地暴露出“假抗日实反共”的嘴脸。在当时的章丘地区,日军、伪军、国民党活动猖獗,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党的领导下,章丘县党组织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顽强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在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里,杨大昌以他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以及出生入死、无惧牺牲、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成为章丘革命史上一个闪光的名字。
杨大昌1942年任章丘县八区区长时,该区完全是敌占区,由日伪顽军控制。该区地处济南东部,多半为平原,胶济铁路从北段穿过,战略位置很重要,敌我斗争十分激烈。当时日伪顽力量很强,主要由伪军王云庆团占领,有600余人,设大小据点5处。东侧有土匪王连仲部,北面有顽军翟毓蔚部,西面有日军和伪军据点两处。伪军王云庆团的官兵均是当地人,小队长以上的多是王云庆的裙带关系,士兵多是拜把子兄弟,控制很严,而且是军政合一,以军代政,在其官兵亲属及伪保甲村中设有情报网,因此开展工作十分困难。面对这种形势,杨大昌审时度势,确立了发动群众、多面出击、灵活作战的工作思路,与敌人展开了顽强斗争。他经常带领工作队夜间深入敌占区,依靠基本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斗争形势,争取伪乡、镇、村上层人物,进一步掌握日伪顽活动情况和规律。与此同时,杨大昌领导建立了一支精干、能战斗的区中队,有40余名队员,由他兼任中队长。此后3年中,区中队积极主动配合主力部队和县武装,抓住时机,打击敌人,对敌伪军作战50余次,攻克伪军据点6处,俘虏、击毙敌军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粮食,而区中队无一伤亡。
1944年3月,杨大昌在宋上庄开展工作,被伪军王云庆部特务队逮捕,并被劫持到伪军团部驻地山后寨子村。走进村时,伪军官兵都来围观,他面无惧色,对敌人也不忘宣传抗日,悲愤慷慨道:“不积极抗日的没罪,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没罪,我们坚持抗战、救国救民的倒有罪了?”特务队长王子宽见杨大昌衣着单薄,送来皮大衣一件,杨大昌一脸正气:“我已抗战七年,决不会穿汉奸皮!”特务头子王云庆派人传话,想亲自与他见面,杨大昌蔑视地说:“见不见对我无非采取三条:一是杀,二是关,三是放。我这样的干部在共产党内有的是,杀不尽!请你告诉王云庆,今年打垮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鬼。你们都是中国人,若有良心的话,怎么能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中国人怎么能不爱中国?”敌伪区长逼迫杨大昌代表八路军进行谈判,条件是和他们同占八区,南北分界各占一边,互不侵犯,并威胁如果不从就把杨大昌送到驻章丘城的日本宪兵队,杨大昌当即回绝:“八区是中国的土地,绝不能让日本人及其走狗玷污。你们为日寇办事,能长久吗?我被你们逮来,要杀要放由你们决定。我们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是不会放过你们的!”经过几天的斗争,杨大昌义正辞严,理直气壮,寸步不让。驻章丘日军得知杨大昌被捕的消息,要求王伪立即将杨大昌押解到日本宪兵队。与此同时,泰山区专署和章丘县委、县政府也立即派县敌工部部长夏寒(玉华)接任八区区长,组织营救杨大昌,并指示杨大昌在斗争中要坚持原则,灵活机动,配合营救工作。
在杨大昌被捕第5天,泰山军分区派一个主力连在县、区武装配合下,由夏寒区长指挥,县委书记胡寅亲自坐镇,组织营救。营救人员利用伪乡镇长及伪军官兵亲属通风报信,说如不释放杨大昌,八路军将逮捕王伪等人的亲属作为人质,并散布八路军要调集部队攻打伪据点的消息,伪军内部乱作一团。此时,新任区长夏寒发出告伪军团长王云庆的通告:“立即放回杨大昌,否则立即攻克你们的据点。”由于内外斗争结合好,并利用伪军内部矛盾,迫使伪军团长王云庆在第9天以假枪毙的方法秘密释放了杨大昌。随后,杨大昌在吕家庄召开了区、村干部会,讲述了战斗经过。他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与汉奸周旋到底、英勇斗争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干部群众的斗志。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杨大昌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敌人对他既畏惧又由衷地佩服。1945年7月初,县、区武装配合泰山军分区十一团攻克山后寨子村、南曹范等伪军据点时,由于八路军强大的优势兵力,以及平时对伪军内部的宣传瓦解工作,战斗仅用8个小时即攻克了两大据点。最后一个据点的敌人眼见难以抵挡八路军的强大攻势,只好讲条件求饶。他们提出,只有杨大昌来,才能投降。党组织经考虑,答应了他们的条件。于是,杨大昌策马来到敌人据点下,高声喊道:“我就是杨大昌!只要你们保证不再与人民为敌,一定可以保全性命!”在一身正气、沉着坚定的杨大昌面前,敌人终于宣布投降。此次战役,共俘虏敌官兵6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品。在县委的领导下,杨大昌亲自组织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将据点的粮仓打开,除供应部队和上缴的粮食外,均救济周围村庄贫苦农民;并立即召开镇、村长会议,一是庆祝胜利、稳定局势,二是宣传党的政策,三是要求群众管好秋田争取丰收。随后,杨大昌带领同志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经过半年时间,组织成立了农会、青联、妇联及民兵组织,并建立了乡、镇、村等基层组织。
杨大昌不仅自己胆识过人、英勇善战,还善于团结干部,重视培养青年,发动大家的力量进行抗敌斗争,开展工作。他在章丘曾动员100多名青年参政参军,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培养农村积极分子,为反奸诉苦、反霸及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他善于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经常同贫苦农民促膝谈心,及时救济贫困家庭的工作人员和群众。杨大昌在抗日战争和对敌伪斗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事迹在章丘人民中家喻户晓,尤其是他充满传奇色彩的被捕、对敌讲演、震慑敌人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广为称颂。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命中片刻不能离开的最重要的东西。粮食,也是与杨大昌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从1947年起,杨大昌就开始从事粮食工作,历任章丘县粮食局副局长,华东军区支前司令部粮食总站站长,华东粮食局材料处处长,财政部粮食总局器材处处长,粮食部计划司副司长、基建司副司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长期与粮食打交道的领导干部,在三年困难时期却让一家人吃不饱,他自己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肝病。
1960年至1963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杨大昌被派往天津海港负责进口粮食的调运工作。上百万吨的粮食经他的调度发往全国各地,他却没有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留下一颗一粒。从天津港返京时,一起工作的同志知道杨大昌家中几个儿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他却是名副其实的“缺粮大户”,想给他搞点粮食,但被他坚决拒绝了。就这样,掌管着上百万吨粮食调运的粮食部领导干部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中。
“文化大革命”时期,杨大昌受到“四人帮”迫害,被疏散到山东章丘,1970年3月在济南病逝。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