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原名潘恒梓,1916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石桥乡新潭村(今石桥镇黎明村)伏龙桥的一个职员家庭。一家6口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度日。因家境贫寒,潘克11岁才入私塾,断断续续读了4年书。18岁时,为了生计,到一家布店当学徒。3年满师后,经人介绍到乌溪镇源大生布店当店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上海、南京、徐州相继沦陷。1938年9月,日军入侵乌溪镇,潘克所在布店与全镇60多家商铺一起被日军化为灰烬。潘克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决心投身抗日斗争。
1938年10月,潘克开始动员爱国青年,参加当涂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分赴全县各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2月,潘克又带领一批青年投奔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负责战地服务团工作。1940年年底,随部队东进来到盐城,参加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作。1941年2月上旬,潘克担任盐城县六区民运队队长,奔赴高作参加剿匪,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因盐城县一区情况复杂,为加强其党、政、军建设,1941年5月上旬,潘克调至一区任区委书记。当时的一区四面受敌包围,斗争环境十分恶劣。潘克到任后,组织区、乡农救会,实行减租减息,给地主、高利贷者以沉重的打击,激发了广大农民拥护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性。
1941年7月,日伪军侵袭盐城,在一区中心大孙庄、丁家垛设据点,企图“伪化”全区,地方汉奸特务纷纷出动,助纣为虐。一区孤悬敌后,县府各机关及一区区署皆转移到农村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潘克不畏凶险,和区长崔济民率领全区干部与区队,对日伪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游击战。他们白天埋伏在舍头上、柴沟边、坟茔旁、风车舍子内,夜间又去边区走访雇贫农,组织贫下中农进行反“伪化”、反“清乡”、反“扫荡”斗争,过着极其艰苦的游击生活。
1941年9月22日,潘克率领几名区自卫队战士在大孙庄伪军据点附近协助农民抢收抢种。他在大路旁看到一个身背书包喊着卖布的人在东张西望,随即上前检查,原来是敌探魏小六,当即命令战士押着魏小六去蔡家庄东南龙鱼沟河南龙鱼舍。当晚,他们在战士商文礼家吃饭休息,没有转移。不料,蔡家庄早已投敌的地痞流氓蔡士元那天晚上从龙冈据点潜回,刺探到潘克的驻地,连夜又回龙冈报告。伪军营长王伯明派了2个班伪军,由蔡士元、蔡士惠兄弟带路,在三里桥偷渡冈沟河,经孙家巷过化龙桥窜至蔡家庄,兵分两路袭击龙鱼舍。
9月23日天刚亮,潘克正在商文礼家审问魏小六,突然听到南北皆有枪声,一看敌人已冲到商文礼家门口。潘克一手紧抓魏小六,一手开枪还击,区自卫队几位战士也边战边撤。敌人喊:“潘克,你被包围了,投降吧!”潘克临危不惧,对敌人破口大骂。在敌人逼近时,他紧抓魏小六投入岸陡水深的龙鱼沟,与其同归于尽。
在这紧急时刻,曾任县抗日政权秘书的李济农,听到东北方向枪声,随即朝龙鱼舍打来一梭子快机子弹。伪军们听到枪声,疑是我部队赶来,迅即逃回龙冈去了。伪军一逃离,黄炜带领刘俊春等同志赶到龙鱼沟,沿河寻找。找到潘克的遗体时,他仍一手紧握盒子枪,一手抓住魏小六衣领,没有松手。人们将他的遗体抬上岸,黄炜拿下他手中的枪,解下腰间布包,里面还有活动经费一万多元法币。在场干部群众,无不悲痛落泪。当时农村买不到棺木,就用一只破船做成一口薄皮棺材将其遗体收殓起来,安葬在龙鱼舍南边。潘克牺牲时年仅28岁,距其担任区委书记才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