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里国际秘密交通线联络站旧址。
红色满洲里
■宋海峰
秋,是让人沉思的季节。
在这个深秋,当我触摸满洲里国门景区里那块“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迹碑”时,恍惚间,仿佛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自1920年起,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率先在满洲里建立了一个中转站,而后又陆续在哈尔滨、大连、上海等地建立了联络处,开辟多条国际交通线。其中,经满洲里出境,前往莫斯科的交通线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条线,被誉为“一座红色的国际桥梁”。
说起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就要提到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交通站。
晋丰泰杂货铺、承和顺估衣铺、苏侨修鞋铺……翻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满洲里地图,这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商铺,实际上是由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在满洲里设立的秘密交通站。
在这片土地上,那些在枪口和刀刃上起舞的隐蔽战线工作者,以铁一般的纪律披肝沥胆,秘密执行接待、安置和护送过往革命者,传递重要信件、情报等任务,于无声中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史诗。
董必武曾回忆:“一大之前,共产国际派人来中国,开始是维经斯基……这个人是来组织共产党的。”那是1920年4月,在地下交通员的接应下,维经斯基从满洲里入境,先后在北京、上海与李大钊、陈独秀举行会谈,对筹建中国共产党提供指导。此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可尔斯基等,也是从满洲里入境,到上海列席中共一大。他们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挥重要作用。
徜徉在满洲里红色展览馆,如同走进“时光长廊”,每一步都有历史回响。
遥想当年,地下交通员以铁血胆魄,一次次化险为夷,将陈独秀、瞿秋白、李大钊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满洲里护送出境。“播火者”们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火炬,在古老大地上播撒火种,照亮中国革命的前进征程。
在离满洲里红色展览馆不远的中共六大展览馆展厅里,“经由满洲里出入境的六大代表”展板静立着,默默诉说那段地下交通员历经千难万险,将一多半六大代表送出国境到莫斯科参会的红色岁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亟需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可是,彼时的中国大地已被白色恐怖笼罩,没有一处能够安全开会的净土。中共中央经与共产国际协商,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如何将六大代表安全护送到莫斯科?中共中央决定,除小部分代表由上海乘船直接赴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绕道由欧洲前往莫斯科外,多数代表经满洲里前往莫斯科。而出席党的六大的142名代表(实际参会代表84人,有58人因各种原因未到会)大都是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通缉的对象。山高水长路多艰,从满洲里穿越国境线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危险。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配合下,从1928年4月开始,代表们乔装成教师、商人或游客陆续抵达满洲里。在地下交通站的接应下,他们凭过境号码牌,在站台或站前广场寻找车灯号码与之匹配的马车,将号码牌交给苏联马车夫,迅即搭乘马车出境。对暂时不能出境的代表,地下交通站安排他们在满洲里住宿,然后以走亲戚、做买卖、种地、拉草等名义,护送他们过境。
就这样,满洲里地下交通员们以赤胆忠诚和非凡勇气,安全护送71人到达莫斯科。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凝结着永不磨灭的记忆。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共存在18个春秋,直到1937年遭到破坏。18年里,这条由隐蔽战线共产党人用生命铸就的秘密交通线,在中国共产党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满洲里,不少地下交通员献出宝贵生命,他们中的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1937年4月,因叛徒出卖,晋丰泰杂货铺地下交通员杨永和被捕。被捕后,杨永和始终恪守对党的承诺,经受住敌人惨绝人寰的酷刑,用生命守护了组织的秘密与战友的安危。
像杨永和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这些隐蔽战线上的英烈,如同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从中共六大展览馆出来,我再次来到“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迹碑”前。夕阳将这座碑的影子拉长,像一枚硕大的印章,深深烙在满洲里这片红土地上。
如今,这座遗迹碑如一双眼睛凝视着时代巨变。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大地换了人间。一批批革命者的后代沿着这条交通线返回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站在满洲里国门观景台上,铁路蜿蜒向北。我看到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这里驶出国门,沿着铁路驶向远方。如今的满洲里,已成为中欧班列东部通道的重要口岸,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
这片红色大地,承载着“救中国”的历史风云,更凸显“强中国”的时代风景。我想,九泉之下的英雄们目睹这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定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