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王正平:活跃在江海之间,坚持开展对日伪斗争

来源:《江海英烈》 作者:张云冲 邢亚辉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24 15:20:58

王正平,原名吴聿都,号赋三,曾用名吴斌之,1918年5月出生在浙江嘉兴凤桥镇一个开设咸鱼店的小商人家。1932年,王正平小学毕业,考取嘉兴商业中学。不久辍学,经人介绍去上海市郑家木桥同昌绸庄当学徒,时名吴斌之。1935年底、1936年初,他利用工余时间,在上海市第二中华职业补习学校读书,参加进步组织“同学会”。1936年11月,王正平参加了由部分同学组织成立的“知行社”。

1937年上海沦陷后,同昌绸庄关门,王正平回到嘉兴凤桥。一天,凤桥镇贴出了一张敌伪的“安民告示”,上间的时间署“昭和××年”。王正平和侄子看了很是气愤,在夜深人静时,把“昭和”两字覆盖掉了。

秋末冬初,王正平到上海福建路同德绸布庄当店员。冬天,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知行社”并入“益友社”(地下党领导的公开群众组织),王正平也参加了这个组织。王正平工作踏实,追求进步,1938年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38年3月,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着手筹办绸布行业群众组织——绸布业求知互助社,简称“绸布社”。王正平任“绸布社”图书馆负责人,他一面整理书目,编写图书目录索引,制作卡片,一面积极出借图书,努力向读者推荐各种进步书刊。同时,成立“读书会”,协助“绸布社”创办《绸布》月刊。不久,王正平被推选为“绸布社”理事。

“绸布社”在行业中有了一定的影响以后,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1940年,一个混入“绸布社”秘密活动的“三青团”团员动员王正平参加“三青团”。经支部研究并请示上级党组织同意,决定派王正平打入“三青团”组织。这年10月,上海“三青团”头目公开投靠汪伪,并把全市“三青团”团员的名单刊登在汪伪的报纸——《中华日报》上,威胁“三青团”团员限期向汪伪自首。王正平的别号“吴赋三”也在内。在此紧急情况下,党组织将王正平撤往根据地。

1940年底,王正平来到抗日根据地,分配在东台工作。我军撤出东台后,王正平仍留东台,活动在城东乡间,负责情报工作。1941年4月,他调到苏中行署保安处。5月,任苏中第四行署保安处预审科长。9、10月间,他又被调至海启县委任社会部长、保安科长。他深入基层,一面秘密侦察,掌握敌情,开展对敌斗争,一面和其他同志一起公开宣传抗日思想,发动群众,扩大地方武装组织,为反“扫荡”斗争作好各种准备。

1942年初,陶勇率领的新四军一师三旅收复了三阳、久隆两镇。1月4日,海启县委准备在大生二厂召开祝捷大会,北新镇伪军闻讯分成三路袭击二厂。当时,由于我方主力部队已撤离该地,遭此突然袭击,情况十分危急。王正平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随海启县委书记陈国权组织其他干部和群众北撤,然后他们往南侦察敌情,途中与敌遭遇,惨遭杀害,王正平时年24岁。

王正平等牺牲后,海启县委、东南行署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分别给王正平等授予了烈士的光荣称号。

(张云冲、邢亚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