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吴印咸:被誉为“中国影坛上一朵奇葩”的红色摄影大师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军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20 10:02:53

吴印咸,1900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宿迁沭阳县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吴印咸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他的父亲吴铁秋是沭阳的教育家,创办了沭阳最早的私塾学校。吴印咸就是在父亲的学堂里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1907年,他在沭城南区小学堂读书。1913年,他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16年,他考入了半工半读的江苏省立第四工厂。在这家生产棉布和线毯的工厂,他半天学文化知识,半天当织毯工。因自幼喜爱绘画、书法、篆刻,他工作之余常常收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图案,尝试自己设计线毯图案,获得了厂方的认可与市场的欢迎。他18岁毕业后被留在厂里,半天教授图画课,半天设计线毯图案,并自修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文化基础。

19岁的吴印咸在亲戚和朋友的资助下,考取了绘画大师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他一边学画,一边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感到摄影比绘画更真实、更自然、更具魅力,也更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他用3块银元在旧货摊上买了一台勃朗尼方匣式旧照相机,自学摄影。

1922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吴印咸返回沭阳,担任县高等小学美术教师。1924年,他到县立初级中学任美术教师,1925-1926年,又转到沭阳师范任美术教师。

吴印咸1927年离开沭阳,到上海谋生。1928-1929年,他在上海艺海布景公司绘制舞台布景、照相布景。1930-1931年,他担任红灯照相馆摄影师。1932-1933年,经好友许幸之介绍,他担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首次接触电影艺术。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摄影学校,吴印咸想到了一个速成的办法,那就是去看别人怎么拍电影,他白天给电影摄制组画布景,晚上就跟着摄影师边观察、边学习。一段时间后,他不仅学会了使用摄影机,还掌握了修理摄影机的本领。

▲《呐喊》(1935)。 吴印咸摄

1935年,应夏衍之邀,吴印咸转入电通影片公司,拍摄故事片《风云儿女》(1935年5月在上海公映)等影片。1936年,他拍摄了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电影上映后轰动整个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一朵奇葩”。

在1935-1937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吴印咸就拍摄了4部电影。其中《风云儿女》和《马路天使》名噪一时,使他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摄影师。

《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就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马路天使》则成就了一代名伶周璇,电影主题曲《天涯歌女》传唱至今。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吴印咸冒着生命危险,躲在上海的一栋高层建筑中,用镜头拍下了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从1937年10月27日到30日坚守“四行仓库”,抵抗有优势兵力的日军4昼夜猛攻的壮烈场景。他拍摄的内容成为大型纪录片《中国万岁》的组成部分,可惜这组底片和正片在送审时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全部销毁,这成为吴印咸一生的遗憾。

1938年年初,吴印咸到香港拍片,刚到香港不久,他接到友人袁牧之从武汉发来的电报,要他速回武汉有事商量。原来,袁牧之准备前往延安,到抗日根据地拍摄《延安与八路军》,于是找到会摄影的吴印咸相助。当时国统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很少,甚至没有,几乎所有人都不了解延安,能深入延安拍片对吴印咸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当时邀请袁牧之和吴印咸去延安的是在武汉工作的周恩来,他想建立一支八路军自己的电影队伍。

1938年9月,吴印咸到达延安,在刚成立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担任技术及摄影负责人。

▲吴印咸带到延安的三部照相机。

1938年10月1日,吴印咸在黄帝陵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该片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样片后来在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散失,仅剩零散片段。)

1939年,他拍摄了《白求恩大夫》的新闻素材片。

1941年,他拍摄了《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国际青年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4部新闻纪录片。

1942年,他拍摄了毛泽东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会上讲话的纪录片。他还作为电影界代表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担任会议摄影师。

1943-1944年,吴印咸摄制完成大型纪录片《南泥湾》,该影片是他在延安摄制完成并公映的唯一一部影片。

1945年,他拍摄了关于中共七大的影片,为中共党史上留下了第一部党的代表大会的完整影像文献记录。

1946年10月,他参与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并任副厂长兼技术部主任,在此期间,他拍摄了故事片《桥》等。

1949-1954年,吴印咸在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主持制作了《中华儿女》《赵一曼》《白毛女》《钢铁战士》等多部优秀影片。

1955年,吴印咸参加我国第一所电影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的筹建工作。1956年9月1日,国务院任命吴印咸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主讲摄影构图。

1958年,吴印咸拍摄了故事片《红旗谱》和影片《白求恩大夫》。

1960年,他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副主席。

在延安的8年,吴印咸作为延安电影团的主要建设者和组织者之一,参与并领导了电影团从建立、发展到完成使命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8年也是吴印咸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创作的高峰时期。他拍摄了中国人民电影史上记录毛泽东同志形象的第一个镜头。1940-1943年间,他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任弼时、邓小平、贺龙、陈云、李富春、张闻天、徐特立、吴玉璋、谢觉哉等领导人拍摄了肖像照片。

吴印咸用电影摄影、照相摄影等手段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大量重要的历史场景,在中国电影史、摄影史上写下了杰出篇章。他被誉为红色摄影大师、一代摄影宗师、中国摄影之父。

(摘自《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陈军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