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黄炜:铁骨铮铮、宁死不当俘虏的抗日英雄

来源:合肥在线 作者:彭均生 王晓峰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21 10:32:25

黄炜,原名黄家德,1921年10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官亭乡拐洋村。黄家德在家排行老二,因兄弟姊妹多,他12岁才入私塾读书,17岁考取当地的众新小学。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并练出一手好字。他性格刚毅,同情贫苦,助人为乐。风雨之日,经常驮幼小同学爬沟越岭去上学,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毅然投身抗日之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随即渡江北犯,侵占了合肥。黄家德目睹祖国山河破碎,同胞遭受蹂躏,胸中燃起愤怒的热火,他发誓:“不当亡国奴,坚决走抗日之路。”1938年9月,17岁的黄家德辍学后,毅然投身到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直属第20工作团,并改名为“黄炜”。

随后,黄炜随工作团深入地处皖西的霍邱县乡村,以演讲、演唱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组织募捐,慰问前方将士。这年秋冬之际,他利用回家探亲之机,动员同学童远久、童立谋等人参加工作团,投身抗日。1939年秋,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大别山区不断制造摩擦,暗杀抗日志士。工作团被迫转移至河南的永城、夏邑等地,继续坚持抗日活动。

不久,工作团奉命解散,部分成员转移到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部队或地方工作,而黄炜则由组织上选派,进入抗大四分校学习。其时,为开辟苏北抗日民主军队,刚从抗大四分校毕业的黄炜,即随刘少奇率领的干部大队,向苏北地区挺进。进入盐城后,黄炜被分到第一区工作,先后担任大孙庄党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当时的盐城县第一区位于盐城城区近郊,包括冈沟堆北部、青龙堆东部。该区社会情况复杂,顽固势力根深蒂固。日伪侵占盐城后,在第一区中心大孙庄和丁家垛、耿家庄等地建立了据点,实行“伪化”,汉奸、特务、土匪横行乡里,搅得乌烟瘴气。黄炜面对这一局面,毫不畏惧。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在第一区群众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深入基层坚持斗争

1940年底的一天,黄炜刚到一区,就专门到上柴乡拜访了农民刘俊春。

刘俊春人称“刘三疤子”,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他经常被国民党部队抓夫,遭到多次毒打,伤疤累累。早在一个月前,刘俊春进城给人家磨粉,发现军队岗哨,他躲闪不及,又被抓了差,让其送马草至盐城。一路上,他想:“今天倒霉,又要‘吃生活’了。”但待他到达目的地时,却受到一位年轻长官的热情接待,不仅招待了午饭,叙谈了家常,还得到4角钱的挑草工资(超过磨粉的2天工资)。他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军队,回去逢人就说:“从来未听说过这样好的军队!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人!”而接待他的这位好人,就是他还不知其名的黄炜。

黄炜突然登门拜访,使长工出身的刘俊春感慨万分。从此,刘俊春参加了抗日工作,与黄炜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成了知心朋友。

由于黄炜的工作方法灵活,态度平易近人,很快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工作也更顺手了。在他的组织和发动下,区里、乡里很快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发展了党的组织,组织了乡自卫队。“减租减息”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他还帮助地方干部识字,学文化,改进工作方法,培养当地的民运工作干部,使一区的抗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日伪“扫荡”的紧张时刻,黄炜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原地斗争,夜间常常摸进敌据点附近的杨家坝、郝家庄了解敌情,到胡家桥去拜访上层人士,启发他们保持民族气节。一些地主士绅为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所感动,积极支援抗日。

1942年秋,日伪计划从盐城经大孙庄、瓦屋庄至大冈修筑一条公路,企图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进行“清剿”,推行“伪化”。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当时已担任第一区区委书记的黄炜,和区长谷必成、敌工科长陈少健,以及铁群等同志,率领13人,携带武器,混入筑路民工中间,假装筑路。当伪区长夏振亚与一帮伪军巡查到七花坟附近时,在黄炜的指挥下,发起突然袭击,当场击毙伪军多人,活捉并处决了夏振亚,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中止了敌人的筑路计划,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当时,永新乡伪乡长黄贵清勾结日伪,为非作歹,欺压群众,民愤极大。黄炜和刘俊春乔装农民,脚穿草鞋,身背粪兜,潜入伪据点附近伏击。正巧与黄贵清在黄家屋前相遇,黄炜当即宣布了他的罪行,为当地人民又除了一害。

被敌围困英勇就义

1943年秋,黄炜背患疖肿,疼痛不止,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8月7日深夜,他拖着红肿的左臂,忍着疼痛在太平乡蔡家舍主持召开乡支部会。午夜时分,会议结束,他和通讯员徐广富启程去县委开会,走到半路,感到背部疼痛难忍,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就在于如玉家住宿休息。

第二天一早,伪军突然从南、北两面包围了蔡家舍,黄炜和徐广富立即向西撤退到大马沟吴大保渡口。他们跳上渡船,吴大保猛地用力一撑,船离开了岸,行至河心。这时,敌人已追到岸边,开始射击。黄炜对敌人反击后,纵身跳入河中,但因他不会游水,沉没水下,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22岁。

黄炜牺牲后,县政府于护陇堆召开了追悼大会,会场有挽联一副:“冈沟杀夏贼,一场战斗,振奋人心敌胆寒;护陇吊先驱,满怀惆怅,誓酬壮志慰忠魂。”之后,黄炜与同期牺牲的另一位皖籍烈士潘克的遗体,分别被安葬在蔡家庄龙鱼舍南边和界沟口。1946年4月18日,为纪念潘克、黄炜两位烈士,盐城县第一区改为潘黄区。

1998年,潘黄镇斥资新建潘黄烈士陵园,烈士遗骨迁葬于此。该陵园中央为26.8米高的反三角拱柱式纪念碑,纪念碑底座上部镌刻着以潘克、黄炜为代表的140位革命先烈的英名。如今,潘黄烈士陵园已成为盐城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都有数万名各界群众来祭扫,寄托对革命先烈的哀思之情。

(彭均生、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