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夜幕下的哈尔滨》:一部抗日经典的生成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金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9-26 10:21:07

▲《夜幕下的哈尔滨》书封。 作者供图

《夜幕下的哈尔滨》:一部抗日经典的生成之路

■刘金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描写中共哈尔滨地下党开展抗日隐蔽斗争的长篇小说风靡大江南北,特别是经著名播音员王刚在中央人民广博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出后,全国108家地方电台相继转播,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作品卓异鲜明的人物个性、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抗敌御寇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和感染了一代听众和读者,这部长篇小说就是《夜幕下的哈尔滨》。

40多年来,《夜幕下的哈尔滨》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重大文学价值的红色抗日经典。

《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陈玙。

陈玙20世纪30年代先后在哈尔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现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和哈尔滨大学戏剧音乐系就读,亲历了日军铁蹄下哈尔滨人民的苦痛与反抗,亲身体验了日伪高压统治的血腥与残暴,那些在道外区老王麻子街传来的呻吟声和在道里区马迭尔宾馆闪烁的霓虹灯火,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原始矿藏”。

《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诞生根植于东北人民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抗日斗争实践,更直接脱胎于鞍山市首任市长李维民九死一生的革命经历。1950年8月,陈玙完成组织交办的剧本写作任务后,萌生了创作一部反映哈尔滨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的想法,这一创作动议在1960年获得历史性契机——时任鞍山市市长李维民邀请陈玙为其整理革命回忆录《地下烽火》,这位传奇人物在哈尔滨用生命传递抗日情报的真实经历深深打动了陈玙,真实的历史细节让陈玙深感敬畏和震撼。

陈玙从鞍山奔赴哈尔滨,穿梭于档案馆、图书馆和有关部门之间,多次采访幸存的地下工作者,搜集和潜心研读历史资料。在道里区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等老建筑中触摸历史痕迹,在伪满警察厅旧址(现东北烈士纪念馆)感受地下斗争的艰辛与残酷,这些实地踏查和亲身体验,使尘封的历史在心中开始复活。陈玙敏锐把握哈尔滨“中”与“洋”共在、“冰”与“火”并存的城市特质,并将这种城市特质转化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陈玙倾注全力创作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他以日伪统治时期的哈尔滨为故事背景,以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哈尔滨人民秘密抗日斗争为核心线索,以中共地下党员李维民为主角原型,进行深度艺术构思和周致情节推演,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融入作品之中。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奋笔疾书与精雕细刻,于1982年9月完成了长达71万字的作品。

在创作《夜幕下的哈尔滨》初期,一位友人的提醒让陈玙陷入沉思:“若不能出新,不如不写”。这一善意提示促使陈玙进行创作思考,最终确立小说3个艺术创新维度:

一是对城市历史空间进行还原。陈玙多次深入哈尔滨的街头巷尾,从久负盛名的中央大街到道外码头的工人聚居区,从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到横穿松花江的滨洲铁路桥,凭此作品构建起层次分明的地理叙事坐标系。

二是对知识分子群像进行立体塑造。作品着力刻画哈尔滨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在老一代知识分子中,有彰显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爱国官绅卢运启;在中年知识分子中,既有坚贞不渝、英勇斗争的中共秘密党员王一民、李汉超,也有信心不足、动摇意志的作家塞上箫,还有在苦闷和踟蹰中煎熬的中共党员柳絮影,以及只追求个人幸福的名门闺秀卢淑娟;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既有不畏强暴的革命烈士罗世诚、共青团员肖光义等,也有纸醉金迷的纨绔子弟卢秋影,还有人性善良的日本反战志士玉旨一郎,充分揭示了抗战时代各类知识分子面临的道德抉择。

三是对叙事美学进行大胆创设。作品采用惊险小说的叙事节奏与现实主义的厚重质感相融合的手法,如开篇即以在火车站纪念碑书写抗日标语的紧张情景切入,后续情节中“飞行集会”“电台突围”等桥段环环相扣,使小说既有美学深度又具有大众可读性。

《夜幕下的哈尔滨》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作品中几乎所有人与事都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地下党员李维民与共青团员秦淑云为掩护工作扮作革命夫妻,却严守同志界限——分睡两张单人床,中间悬挂布帘。当房东因冬日无炊烟起疑,突袭检查发现两人分床秘密时,李维民以“妻子体弱”为由巧妙地化解了一场重大危机,成为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哈一中是作品故事的原发地。当小说出版发行时,很多老教师惊异地发现,作品中地下印刷所的场景,与一中校史中抗战时期师生秘密印制传单的往事惊人相似。那些在日伪军身边传递情报的惊险情节,与一些校友回忆录中的真实经历也高度一致,陈玙用文学方式呈现了母校的光荣岁月。

2025年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改编成音乐剧,标志着以新的艺术形式呈现文学经典,体现了原作从“复刻”到“重生”的创作理念,目前这部音乐剧正在全国巡回上演。

回首《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经典生成之路,不难发现文学经典的本质不在于沉醉于过去的荣光,而在于在不同时代语境中持续获得解释与再创造的能力。夜幕下哈尔滨的烽火记忆之所以能够跨越两个世纪依然保持劲健与鲜活,正是由于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精神对话的入口——或通过历史细节的强烈震撼,或通过人性挣扎的永恒命题,或通过青春热血的共鸣激荡。

当90后和00后演员在音乐剧旋转舞台上唱响抗战年代的信仰之歌时,红色经典遂完成了它最根本的使命:让历史记忆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灯火。

(作者系哈尔滨知名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