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让岁月鎏金
——评石钟山长篇小说《红色密码》
■栗振宇
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曾有一位耄耋老兵在住院期间,到了傍晚时分,总会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出神。他的背影与远山暮色融为一体,就像一幅深沉的油画。
这个画面长久留在我的脑海里。意外的是,在石钟山新作《红色密码》(安徽文艺出版社)中,我竟然读到了相似一幕。
“他守在自家的窗子前,向通往门外的那条路上张望。没人知道他在张望什么,又在等待什么。有时奶奶会站在爷爷的身边,两人默契得就像排练好一样,两个剪影一左一右,他们就像一对窗神。”
小说中的他,名为乌坚,本是新四军一名侦察连连长。在一次秘密任务中,他意外救下遇袭的汪精卫。正是这次意外,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一次战斗结束后,我党地下组织找到了他。他很快被秘密安排到南京伪政府潜伏,伺机接近汪精卫,获取情报。经过数次惊险考验,他终于成为汪精卫的侍卫长,还与机要秘书、进步青年秦燕相知相恋。秦燕后来被批准加入党组织,与乌坚一起传递了大量情报。没想到,就在抗战胜利前夕,两人与唯一的上线失联,成了断线的风筝。
乌坚费尽周折找到当年的老部队、老领导,但他们只能证明乌坚在部队时的组织关系。乌坚离开部队后的所有情况,都属于高度机密,老部队无从得知,自然也无法证明……乌坚夫妇陷入绝望。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曾经的上线还活着,寄希望于当年的上级组织能找到他们。在那个烽火连天、人事剧烈变迁的年代,这种希望自然是极度渺茫的。此后数十年,世间沧海桑田,他们始终守望着来自远方的消息,守望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希望。守望,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变的主题。
近些年来,谍战题材作品十分丰富。仅是石钟山本人,就创作了《一世机密》《问苍茫大地》等相关作品。乌坚的故事足够传奇,可在众多同类题材作品的“烘托”下,其中并没有太多让读者出乎意料的情节。在我看来,作家在《红色密码》中下功夫的地方,在于对“守望”这个意象的深度开掘。
作家精心设计了两条平行叙事线,一条是乌坚夫妇的故事;另一条主要是他们的孙子乌果敢、孙女乌文文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在西藏高原边防的生活。
在乌坚夫妇等待消息的漫长岁月里,新的生活不断延伸出新的故事。乌坚夫妇的儿子乌北望子承父业,接替乌坚担任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孙儿乌果敢成长为一名西藏高原边防连长,在巡逻途中遇到雪崩,冻伤致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孙女乌文文考上军医大学,毕业后成为西藏军区医院的一名军医,与边防连长洛桑相恋。
在这些“新的故事”里,“守望”的线索依然在延伸。
乌北望,这个名字本身就寄托着乌坚夫妇的念想:希望北京传来证明他们身份的好消息。他守护着学校后山上的烈士陵园,把为部队输送优秀毕业生作为一项光荣使命。
在雪域高原,乌果敢和乌文文总会想起爷爷和奶奶。他们在各种磨砺中,也学会了守望。那是对界碑的一次次深情守望,对军装的深厚情感,对军人价值的深刻体悟……
与此同时,小说还插叙了乌坚母亲的故事。这个在小说中并非主要人物的形象,同样与“守望”有关。乌坚母亲在离世的前几天,一直站在院门口,向远方眺望。没有人知道她在看什么,又在等谁。但乌坚心里明白,母亲一定是在等待着他和妹妹归来。
流淌的岁月,曲折的人生,动态的故事,唯有“守望”这个看似静态的意象,在小说中始终不变。“守望”,把一个家庭四代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故事的背后连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背景,勾勒出过去80多年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守望”这个意象,不断把人的思考引向深入。
作品中的人物在守望什么?可以看到,这其中有战争年代的骨肉亲情、来自组织的消息、对边防哨所的坚守、对军装的热爱、对社会正义的坚持等。这些都是人世间的崇高价值与情感。
守望,是需要经受考验的。在潜伏期间,乌坚的任务是保护汪精卫的安全,但他心里其实对这个大汉奸充满了仇恨。这种矛盾心理,一度让他非常痛苦。让他在纠结中坚持下来的,是肩上担负的最高使命。与组织失联,对于他的打击可想而知。在那些苦苦守望的时间里,时间本身构成了对他最大的考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在守望中也都遭遇过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生离死别、突发灾难、重大疾病、舆论误解等。然而,他们无一例外,从未放弃,从未动摇。守望,决定着他们的命运走向,更坚定着他们的人生选择。守望,最终成为一种如磐信念,一种精神姿态,一种生命境界。
一个家庭的故事,往往是整体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守望,也是过去80多年来中国人的一种集体精神姿态。因为始终把崇高价值和情感装在心里,因为在各种艰难挑战中始终坚持心中的信念,我们的身边才会英雄辈出,我们在苦难中铸就的精神品格才能得以传承。
精神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姿态。这种精神姿态,是我们理解过去80多年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也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动人精神景观。它是家国人生与历史潮流的紧密相连,是崇高信念与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是静水流深、薪火相传的精神自觉。
由此,《红色密码》中两条叙事线讲述的其实是一条线——就像主人公之间的生命传承一样,那是一条未曾中断的红色血脉线。连接这条红色血脉线的,正是“守望”这个意象。“红色密码”是什么?正是在红色血脉中始终流淌的红色基因。
一个时代的作家,有责任贴着时代精神创作。与时代精神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价值。《红色密码》为我们感知时代精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为我们精准勾勒了时代精神的一种重要面貌——传承红色基因。这种精神主旨,让故事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作品进入更高的文学境界。
回看石钟山的很多作品,把崇高价值和情感蕴含在军人日常生活的叙写中几乎是他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以至在这部《红色密码》中,我总是隐约可以看见他此前一些作品的影子。这些作品包括他早年创作的《父亲进城》《幸福像花儿一样》等,也包括近年创作的《我的喜马拉雅》《重逢》《守墓人》《向爱而生》等。我理解,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石钟山的经历。
作为一位在部队大院长大、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作家,石钟山对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崇高价值和情感,特别是老一辈军人的精神和情感,有着强烈的艺术敏感。这是他进入文学创作的方式,也是他理解生活、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的方式。或者可以说,持之以恒书写崇高价值与情感,也是他对崇高价值与情感的一种守望。守望,也是作家的一种精神姿态。《红色密码》只是又一次添砖加瓦。
小说的最后,乌坚夫妇终于找到了证明自己身份的人。乌坚死死抓住来人的手,哽咽着说:“以后我再也不会离开组织了。”在场的人,无不落泪。用生命守望崇高,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新生。守望,让岁月鎏金。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那位坐在医院窗口、遥望远山的耄耋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