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青春力量闪耀赛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马晶 责任编辑:孙悦
2025-11-12 07:01:47

青春力量闪耀赛场

■马 晶

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篮球男子18岁以下组小组赛在澳门举行。图为浙江队与湖南队的比赛现场。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在深圳龙华文体中心,遗憾落败的福建U18女排姑娘们站在场边,汗水混合着泪水从她们脸颊上滑落。伫立良久,姑娘们互相拥抱鼓劲后,陆续向更衣室走去。

看着队员失落的表情,福建队教练韩木水很是心疼,但也感到骄傲,“孩子们第一次参加全运会非常紧张,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但她们后面慢慢调整,把自己的节奏打出来了,也把所有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了”。

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18岁以下组)在广东深圳开赛,来自12个省区市的队伍参与角逐。

本届全运会的排球青年组比赛分为18岁以下和20岁以下两个组别。这是对各支女排队伍整体实力的一次“大考”,也有利于各省市通过比赛选拔出优秀人才。

年仅17岁的江苏女排队员张籽萱,首次迎来自己的全运会之旅。虽然张籽萱曾作为国家队主力二传参加过2025世界女排联赛,全运会的赛场还是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开局有些紧张,沈指导开导我们,帮我们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张籽萱说。

这些年轻运动员带着初生牛犊的冲劲与蓬勃向上的活力,在赛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瞬间。

除了排球以外,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多个项目均设置了青年组比赛项目,并对金牌数进行了调整。乒乓球项目还首次采用成年组与青年组交叉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提升了青年组比赛的受关注度。

相比成年组比赛,青年组比赛拥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在全运会上设置青年组比赛,无疑能帮助年轻运动员找到更广阔的竞技舞台。竞赛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中国体育锚定青训根基、激活未来潜力的深远布局,折射出中国体育进一步从“争金夺银”的单一维度,向“培养根基”的长期主义转型。

首设青年组团体赛,是本届全运会网球比赛的特点之一。团体项目参赛运动员须在2005年1月1日(含)至2011年12月31日(含)之间出生。与此同时,参加单打或双打比赛的运动员不得兼项,且第二单打须由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运动员出场。

2005年出生的球员今年20岁,2008年出生的球员今年17岁。待到2028年和2032年两届奥运会,这批球员正值当打之年。

因为青年组团体赛的设置,参加全运会网球项目的运动员总数比之前多了很多。此举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更多年轻球员的专业生涯,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正因如此,青年组比赛的意义远超竞技体育本身。当青年组比赛在全运会赛场上进一步铺开,我们看到的是选拔机制从“掐尖”到“育苗”的理念进化。这有助于各省市重新审视自己的青训体系,也能促进他们在学校体育与专业训练间找到新的连接点。同时,这一举措也倒逼各地打破“重成年、轻青年”的培养惯性,对青少年梯队的选拔机制、教练配置以及训练保障等,都进行系统性升级。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赛事设置让更多青少年看到体育成长的多种可能,既激励着有天赋的孩子投身专业训练,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氛围的升温,构建一个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参与、成长、展示的良性生态,为中国体育的长远发展培育出更多人才。

除了青年组比赛,还有很多年轻运动员在本届全运会上崭露头角。

游泳项目开赛首日,山东队选手张展硕在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3分42秒82的成绩刷新世界青年纪录并夺冠。今年刚满18岁的他直言,和前辈们同台竞技,“很兴奋也很紧张”。而在教练金浩看来,这还不是最好的张展硕,“后面会越来越好”。

滑板赛场上,被网友们称为“小孩哥”“小孩姐”的年轻选手们大展身手。4枚金牌中有3枚被青少年选手获得,摘得奖牌的12名运动员中,更有9人尚不满18岁。

十五运会上的年轻运动员,正勾勒出中国体育更璀璨的未来图景。我们为他们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而喝彩,更看到了他们在拼搏中收获的成长。当越来越多青少年因青年组比赛登上全运赛场,当体教融合蹚出人才培养新路径,中国体育的未来,将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