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需要。
9月23日下午,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上,来自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为人类文明传承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数字建档,让文化遗产“可感可护”
北京是世界闻名古都、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构建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建立长城全周期数字档案,建成三山五园智能保护系统“文物大脑”,特别是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让“古都脊梁”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互动的文化长廊。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云上中轴”项目以科技为笔,书写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数字答卷”,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实现“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以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不仅是在北京,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成功案例。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让甲骨文重新“开口说话”。在云冈石窟,高精度3D重建助力在数字世界虚拟复原了第20窟大佛原貌。近期引起公众关注的青海尕日塘秦刻石,高精度信息增强、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在鉴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调查研究工作获取了坚实有力的证据。
虚实融合,打造“永不闭馆”的数字新体验
当今时代,博物馆正向着“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一体化发展,积极运用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记者走进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多种故宫展厅场景映入眼帘,沉浸式体验三维互动、投影、知识图谱等数字化前沿技术,仿佛身临其境,足不出馆尽览故宫全貌。
故宫博物院负责人说:“你到故宫,只是一次参观,只能看到一个时空的故宫。但在全景故宫中,你可以看到全时空——春夏秋冬、雨雪晨昏等各种形态的故宫,还有故宫名画记,每一个文物会达到10亿像素,个别达到了60多亿像素。用这种精度去欣赏故宫文物,会比你身临其境看真画还要清晰。”
据介绍,2024年全国博物馆共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为观众带来“永不闭馆”的文化服务。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历史对话与人文交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面向全球共享110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五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正以更为丰富多元的数字形态受到国际瞩目。
技术无界,数字化赋能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力量,是文明交流互鉴天然的“助推器”。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外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遗产未来”,探讨3D图像技术、数字孪生、VR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价值。例如,文化遗产传承口述记忆的场景化交互与传播,在数字化赋能之下,可以进一步提供多样化数字交互体验,用户可在线听、看、截取片段,甚至通过VR技术“置身”访谈场景。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与会专家呼吁,我们应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让文化遗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发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延绵不断的发展特质,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