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勇19年为300余位烈士找到亲人,他说——
期待与更多烈士的亲人“相遇”
■王 洋 孙 禹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赵 雷
10月25日,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张勇得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身份被确认。其中,就有他曾帮忙寻找亲人的辽宁籍志愿军烈士杨忠贵。

张勇擦拭烈士墓碑。受访者供图
张勇是一名退役军人,1982年入伍到空军某部服役。退役后,张勇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唐房革命烈士陵园史料收集、整理工作。2006年10月,张勇受聘为陵园专职管理员,并踏上为烈士寻亲之路。
2022年,张勇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多家媒体向全社会征集杨忠贵等4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家乡和亲人线索,便立即把这则信息转发至微信朋友圈,请大家帮忙寻亲。很快,一位志愿军烈士后代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杨忠贵很有可能是辽宁省凤城市人。
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变更,加之凤城市辖区范围较广,寻找工作如同大海捞针。张勇没有放弃,他和热心人士多方联系查询,缩小寻找范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细致比对和热心人士的协助,一条关键的线索最终被锁定——凤城市赛马镇有人一直在寻找一位名叫杨忠贵的志愿军烈士的安葬地。
张勇立即联系赛马镇派出所,巧合的是,当天值班民警郑雷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得知张勇来意,郑雷帮忙查找联系,初步确认杨忠贵烈士可能是幸福村人。
第二天,张勇联系上幸福村村民杨树武。交谈中,杨树武告诉张勇,他父亲的名字就叫杨忠贵。寻找父亲,是这个家庭多年的心愿。
“父亲的故事,爷爷给我讲了一遍又一遍。”杨树武说,他出生后没多久,杨忠贵便随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家里收到杨忠贵的烈士证明书,但不知道具体在哪里牺牲、安葬在哪里。
杨树武的小儿子杨永强,曾两次专程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密密麻麻的英名墙上细细搜寻,终于找到了“杨忠贵”3个字。
“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不是爷爷,但总算给了家里一个念想。”杨永强说,太爷爷和父亲多年来一直在找爷爷杨忠贵的安葬地,但多方打听都没有消息。
了解情况后,张勇立即将线索上报凤城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随后,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安排下,杨树武进行了血液DNA样本采集,与已归国的杨忠贵烈士遗骸提取的DNA进行比对。
“确认了!谢谢张老弟,这一天,我们等了70多年啊……”不久前,得知DNA比对成功的消息,70多岁的杨树武给张勇打来电话,声音哽咽。他们相约,明年清明节一同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杨忠贵。
“让烈士魂归故里,与亲人‘相见’,是我这么多年最大的心愿。”听到烈属的感谢,张勇感慨地说。
19年前,张勇受聘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专职管理员后,发现前来祭扫的人多来自周边单位和学校,很少见到烈士亲属。
“陵园安葬着1947年在解放辽南的战斗中负伤,经后方医院救治无效牺牲的烈士,其中108位是无名英雄。也许是因为当年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亲人们不知道他们安葬在这里。”张勇为此寝食难安,“为烈士寻亲”成了他心中“非做不可的事”。
寻亲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陵园内孙长田烈士的墓碑上,记载着烈士籍贯为“辽东省新金县”。在当地民政局,张勇只查到孙长田的名字,没有其他信息。他联系了近20个乡镇的民政助理员,又辗转多地档案馆寻访,终于在1950年的烈士名册中找到孙长田的名字,后注有“新金县皮口镇”。
张勇立即赶往皮口镇,多方打听后,在崔家窑村找到了孙长田烈士的弟弟孙长德。当时已84岁的老人反复确认信息后,老泪纵横:“感谢您帮忙,让我在有生之年还能知道哥哥的消息。”
令人唏嘘的是,皮口镇到烈士陵园几十公里的路途,亲人却“走”了半个多世纪。
这样的故事,在张勇19年为烈士寻亲路上不胜枚举。
为核实线索、寻访知情人,他常自费奔波,废寝忘食。有人不解,说他“一根筋”。张勇却认为:“为烈士寻亲,不全力以赴,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如今,帮助烈士寻亲的力量日益壮大,这让张勇倍感欣慰。
风雨无阻,一路追寻。19年来,张勇义务为安葬在唐房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以及牺牲在周边地区的其他烈士寻亲,先后为300余位烈士找到亲人。2019年,张勇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当然,并非所有努力都能如愿。为辽阳籍抗战烈士冷健寻亲,张勇和热心人士已坚持多年,暂时仍没有结果。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站在烈士墓前,张勇坚定地说。他始终相信:“当我们为烈士寻找亲人时,烈士亲人也在寻找烈士。我们会继续坚持寻找,期待与更多烈士的亲人‘相遇’。”

张勇为青少年讲述烈士故事。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