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救灾一线,永远高扬的旗帜

—— 贵州省凯里军分区组织民兵参加榕江县防汛抗洪救灾纪事

文 | 王永介 凌方艺

洪水退尽的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村超”球场的灯光刺破夜幕,重新照亮了洪水浸过的绿茵场。草坪内厚重而浓稠的淤泥清晰可见,街道墙壁上仍留着齐胸高的水痕线……

“球场灯亮起来,大家一下子就打起了精神。”当时就在“村超”球场附近执行清淤任务的雷山县民兵应急连连长吴高兴告诉记者,“村超”是榕江人民心中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清理好现场,让足球赛正常进行。

然而,前不久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吴高兴回忆道,在持续强降雨的侵袭下榕江县沦为一片泽国,全城停水停电,移动通讯信号彻底中断。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杂物冲向“村超”足球场——这座曾承载无数欢声笑语的场地淤泥沉积深达近60厘米。

灾情就是命令!凯里军分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一道道指令划破雨夜,各县(市、区)的民兵救援队伍迅速向榕江集结,吴高兴随首批民兵救援队携带冲锋舟、救生衣等装备冒雨奔向已成孤岛的榕江县城。

“大家赶紧收拾重要物品,往高处撤离!”“暴雨还在下,动作再快些!”一声声急切的呼喊在高山深谷间回荡,催促着大家争分夺秒与洪水赛跑。救灾现场民兵们冒着雨、流着汗,向着最险处、最急处挺进。

“孩子还在家里,我们联系不上!”“我妹妹还在家,就在二楼……”鼎立国际商贸城旁,惊恐的呼救声瞬间撕裂风雨。吴高兴一把拽过救生衣跃上冲锋舟:“跟我上!”皮划艇劈开湍急的水流,载着生的希望冲向摇摇欲坠的居民楼。同一时刻,三穗县150余名民兵正踩着厚厚的泥浆向核心灾区进发;台江县100余名民兵肩扛救灾物资,蹚着积水走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麻江县80余名民兵在倒塌的电线杆旁架设临时通道。迷彩服与救生衣在洪水中连成一道移动的堤坝,民兵们在洪流中来回穿梭挨家挨户搜寻被困群众、冒险解救被困群众。

常驰广场是榕江县核心商圈,洪水来袭时,大量群众和物资被困商场。民兵突击队破浪而至,冲锋舟在漂浮的货架间艰难穿行,水面漂浮着断枝、家具等杂物,未知的水下藏有能划破冲锋舟的尖锐物品,需要尽可能地避开漂浮物和悬垂的线缆等危险物。“大家别慌!抓紧救生圈!”嘶哑的呼喊声中,20余名群众被逐一托举上冲锋舟,浑浊的洪水漫过民兵们的胸膛,他们用肩膀为老人与孩童架起人梯。

在滨江一号大道淹没区,民兵吴金琦发现被困老人后毫不犹豫跳下冲锋舟施救,他弓起脊背将老人稳稳背起,在漂浮的杂物中艰难前行。老人伏在他背上哽咽:“娃啊,你叫啥名字?”吴金琦把救生衣紧了紧,又指了指救生衣上的“中国民兵”字样。

洪水大面积退去后,这座小城几乎被淤泥“糊住了”。清淤、消杀、搬运救灾物资……刚刚从救灾一线撤下来的民兵队员们来不及休整,转身又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黎平县民兵杨正峰踩着没脚的淤泥,连续三日蹲在积水中疏通排水口,指甲缝里嵌满黑泥,双手被杂物划出道道血痕;锦屏县“民兵夫妻”刘灵堃和周鹏将不满周岁的孩子托付给父母,他们搬运沙袋、转移群众、清理淤泥,携手奋战在抢险救援一线;施秉县父子兵吴杰明和吴传明主动请缨,并肩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

风雨再大,也冲不散军民紧紧相连的心;洪水再猛,也抵不过众志成城的力量。航拍对比画面显示,榕江县终止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后仅55个小时,县城主要街道就已恢复基本通行,城区16条供电线路全线复电,城区5G基站恢复率达92%,榕江人民翘首以盼的“村超”赛事顺利举行。

当最后一批民兵队伍完成任务有序回撤时,榕江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夹道欢送这些守护家园的英雄,送行人群绵延数公里。有人送上精心准备的红鸡蛋,寓意着平安吉祥;有人递上绣着“平安”字样的鞋垫,传递深深的祝福。一位曾被民兵从洪水中救出的老人紧紧握着一名民兵干部的手感激地说:“你们是咱老百姓坚实的依靠!”

剑河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分队对城区主干道路进行冲洗清理。(摄影/李志华)

台江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参加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摄影/李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