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用心用情暖兵心

—— 山东省德州市创新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纪实

文 | 于 斌 魏善蓬 刘如才

将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纳入市委议军会重点研究,妥善安置1300余名退役军人、定向招聘30余名随军家属、积极协调150余名军人子女按意愿入学入托;打破地域界限为河北省故城县某部官兵及亲属提供诊疗优待服务,开通部队驻地至德州城区重点商超、医院、学校等公交专线……山东省德州市用心用情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极大暖了“兵心”,被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传为佳话。

在德州市,军人受尊崇、退役有保障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近年来,他们坚持把拥军优属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支持军队建设发展、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分内之事和头等大事来抓,靠前服务、主动解难,奋力跑出了拥军优属的“加速度”。该市3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近年来军地2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和“省退役军人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德州市组织退役士兵专场招聘活动。(摄影/黄廷博)

拓展“后路”——

助退役官兵华丽转身

“这个岗位与我在部队从事的专业比较对口,自己非常满意。”去年11月,德城区和天衢新区退役士兵公开选岗现场会在德州市德城区委党校举行,近70名退役士兵依次选到了心仪岗位,拿到“上岗证”的李强第一时间向家人报喜。

据统计,去年德州市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200余人,政府共提供岗位400多个,岗位数达拟安置数的近两倍。“不少排名靠后的战友担心选不好岗,但岗位公示出来后,大家心里一下子有了底。”采访中,乐陵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置科科长马秀娜说。

成功选岗与军地高度重视密不可分。2023年7月底,德州市委召开议军会,研究出台《德州市加强党管武装的措施》,将“人岗相适、个人自愿”作为退役安置的基本原则,拿出好岗位招贤纳士,有力保证了“好钢”出炉后用在经济发展的“刀刃”上。

除了拿出好岗位招贤纳士,将岗位送进军营是德州市拓宽军人后路的又一做法。去年6月,德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人社局、军分区机关共同组织专场招聘会,来自全市近百家用人单位带着300余个岗位走进驻军某部开展“为军送岗”活动,表示要为“最可爱的人”提供最适合的岗位。谈起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告诉笔者:“官兵平时坚守在岗位、‘钉’在哨位,很少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后路。把岗位送进军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可以有效破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2019年以来,德州市累计接收团级副职以下转业军官130余名,100%安置到公务员和参公岗位;团级正职转业军官100%安排副处实职;安置退役士兵1300余人,事业单位安置率居山东省前列。

德州市组织消防人员开展“送应急常识进军营”活动。(摄影/孙庆亮)

巩固“后院”——

让随军家属满意选岗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名全职妈妈,现在已是一个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了。这要感谢德州市积极推行的随军家属安置好政策。”最近一段时间,在齐河博物馆上班的陆军某部随军家属王玥逢人就夸德州安置政策好。

前些年,陆军某旅移防至山东省齐河县。移防之初,齐河县在全力做好部队营房和训练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随军家属安置也同步提上日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们即通过调动方式一次性安置11名随军家属。

“随军家属安置事关军人切身利益,关联着军心士气。”该市在按政策迅速完成随调家属安置的基础上,又将着眼点放到随军家属定向招聘上。2020年,德州市将面向随军家属定向招聘列入新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县属事业单位每年拿出随军家属总数三分之一的事业编岗位、国有企业每年拿出10%的招聘名额定向招录随军家属,同时要求通过公益岗托底安置随军家属,真正做到了“应安尽安、随调随安”。

“正是这份文件为后续招聘提供了政策依据,铺平了实践道路。”军分区领导告诉笔者,近年来该市积极为随军家属报考定向招聘岗位相关条件进行“松绑”,年龄由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学历也进行了适当放宽。“最大的亮点还是将随军家属安置与军人服役贡献挂钩。”在招聘考试中按照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和军人贡献成绩综合确定岗位,并明确笔试、面试成绩各占35%,军人贡献成绩占30%,由军衔分、军龄分、立功分3个部分组成。

“由于全省没有先例,落实军人贡献成绩很不容易。经过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最终将比例确定为30%。”德州军分区机关部门领导告诉笔者,将家属安置与服役贡献紧密挂钩,不仅给随军时间早、为家庭付出多的家属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而且能够有效激励军人安心服役、长期服役、多作贡献,真正立起“军人贡献大、军属安置好”的鲜明导向。

后院保障好,官兵士气高。2022年以来,德州市先后3次组织定向招聘考试,有26名随军家属安置到事业单位、11名随军家属安置到国企,辖区驻军官兵的满意度、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投身练兵备战的劲头更足了。

关爱“后代”——

帮军人子女从优入学

“孩子这段时间学习咋样?”前不久,出门两个多月、刚执行完某大项任务返回空军某基地的军官杜恺一进家门就询问起孩子的成绩来。当得知孩子接连获得“数学小王子”和“学习之星”两张奖状后,杜恺心里乐开了花:“多亏去年德州市安排孩子就读了实验小学,咱们才能这么省心……”回忆起儿子上学前的波折,夫妻二人唏嘘不已。

去年这会儿,正是杜恺一家犯愁的时候。杜恺和家属同在驻河北省故城县的空军某基地工作,该基地驻守在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虽然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却距离衡水市区70多公里,而到邻近的山东省德州市只有20公里。孩子到衡水市上学路途较远,接送极为不便;到德州市上学,却由于一没户口、二没生活基础,不符合相关政策。那段时间,一家人为孩子上学的事没少着急。

“军人奉献付出不谈条件、不讲价钱,我们拥军也不能看户口、分地域。既然是军人的孩子,咱就要开绿灯,特事特办。”接到杜恺所在部队协调函后,德州军分区和该市双拥部门及教育部门很快作出答复,并将孩子安排到最好的德城市实验小学就读。类似杜恺这样,军人子女跨地域选择在德州就学的近两年已有20余例。同时,德州市为保障该基地军人子女往返通勤,还专门开通了往返部队驻地与学校的公交专线,让“军娃”享受到了从家门到校门的便利,也让家长省了不少心。

“孩子上学牵着官兵的心、连着战斗力。”采访中,德州军分区领导告诉笔者,自2019年开始,该市即启动“军娃优教”工程,在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军地相关部门专门研究出台《德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每年军地联合做好信息普查,并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驻军部队官兵意见,多措并举为现役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开辟“绿色通道”,真正做到了“军人做贡献,军娃受优待”。

对外省驻军的孩子一视同仁,对临时来德州市上学的军娃也“开绿灯”。驻济南市某部军官周永瑞的妻子是德州人,两人结婚一段时间后,妻子和女儿就办理随军手续到济南市生活,前几年妻子回到德州市照顾生病的父亲,女儿上学成为问题。继续在济南市上学,周永瑞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回德州市上学,孩子的身份已是“外来户”。思虑再三,周永瑞来到德州军分区反映情况,德州军分区立即协调教育部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其女儿办理了转学手续,一举解决了周永瑞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训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