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姚村山清水秀、瓜果飘香,一座座富有特色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曲曲客家山歌伴随着欢声笑语不时从村里传出,处处呈现着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前些年,这个村还因为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而深陷困境。村民们都说,多亏了区人武部的帮扶,大家才过上了如今的好日子。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贺州市平桂区人武部与大姚村结对帮扶以来,紧盯该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一村一品”为牵引,在大力发展鹰嘴桃种植的基础上,帮助村民因地制宜兴产业、多措并举增收益,使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旅游村”,一时间幸福的客家山歌传遍四方。
贺州市平桂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帮助村民采摘鹰嘴桃。(摄影/梁国芳)
果园里结出“致富果”
笔者走进大姚村鹰嘴桃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桃树上覆盖着整齐的白色纱网,宛如一层轻纱笼罩山坡。为何要给桃树“穿纱衣”?笔者疑惑之时,遇到了正在果园巡查的村民谢德战。他笑着解释:“这叫防虫网,能有效防范虫害,保证果实品相,卖个好价钱。”他边说边指着园中的滴灌设备,“还有这水肥一体化技术,都是从区人武部开设的技能培训班学来的。现在桃子品质上去了,价格比以前高出三成多。”
跟着谢德战的步伐来到山顶,他望着连片的桃林感慨道:“以前咱村因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我也曾在广东打工好多年。”大姚村曾是个发展滞后的村落,直到2016年平桂区人武部对口帮扶后,结合大姚村地理气候特点以“一村一品”为发展思路打造鹰嘴桃规模化种植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小片试验田发展到如今的1500余亩,使该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刚开始规模上去了,价格却上不去。”谢德战话锋一转,“过去,老桃园生产方式粗放、肥料乱用,果子品质参差不齐。这几年人武部帮我们把方向转了,不拼面积产量而是专走绿色生态、高品质水果种植的路子。”为让村民接受绿色种植理念,该人武部组织村干部赴鹰嘴桃绿色种植成熟地区学习考察,邀请邻近种植大户来村传经送宝,并组织专武干部和基干民兵挨家挨户给大家算长远经济账。与此同时,他们协调开设农民技能培训班,邀请市农技专家前来辅导授课,先后培训村民百余人次。“以前总觉得多施化肥能增产,现在才明白品质好才值钱。”村民罗细米算起账来喜上眉梢,“我家40多亩桃林,去年收入比前年多了近两万元。”
桃子丰产丰收,多元加工助增收。谢德战带笔者来到某家庭农场负责人丘启送的“果汁工厂”,只见明亮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忙着操作设备加工桃汁。“以前桃子卖不完就烂在地里,多亏区人武部给思路,帮我对接果汁加工厂学习技术,还协调引进设备、规划厂房。”丘启送指着订单说,我们现在不仅做果汁、还做“桃子酸”。“桃子酸”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腌制食品,在贺州地区很有市场,区人武部帮丘启送请来老手艺人传授技艺,并统一设计包装、规范生产规格,丰富了桃加工品类。“‘桃子酸’去年卖了6万元左右,今年又腌制了七八千斤。”丘启送笑着说。
“家人们好,咱们大姚村的鹰嘴桃又脆又甜……”在一片桃林里,网络主播程雪丽支起手机架,正对着镜头唱歌跳舞卖桃子。她边直播边打包发货,忙得不亦乐乎。程雪丽说,她的直播间每月能卖出近1万斤桃子。
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拓宽销路促增收,平桂区人武部携手大姚村在鹰嘴桃种植产业链上持续发力,让曾经产值低的老桃林焕发新生机、结出了“致富果”,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举行第三届鹰嘴桃采摘节文艺演出。(摄影/梁国芳)
山坳中盛开“幸福花”
“每年春暖花开,村里的千亩桃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的粉色花海像云霞铺满山坡,沿着新修的产业路蜿蜒成流动的画卷,可漂亮了!”笔者走进大姚村村委会,宣传栏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实景照片格外惹眼。大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纪安介绍,这些年前来踏青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也带火了当地的农产品和农家乐。
“千亩桃花林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以赏花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成为激活群众增收的‘新引擎’。”平桂区人武部领导介绍,他们经过多次现地考察和多方调研论证,确定沿穿村而过的柏油路建造赏花主题路线,合力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使原来的穷山沟开出如今的“幸福花”。
为此,该人武部特邀农业专家前来分析周边水土品质,沿路科学规划布局林果品种,在公路两侧分层种植沙田柚、杨梅等果树,打造形成四季有景的生态廊道;邀请贺州市文旅专家来大姚村手把手搞规划、作设计,在设置旅游线路、“桃花驿站”的基础上,推出集农产品展销、农家美食售卖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区,同时联动当地主流媒体通过组织专题报道、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全面宣传造势,形成既有赏花、又有鲜果采摘和民俗体验等多元配套的特色旅游项目。
在区人武部的帮助指导下,大姚村先后举办了桃花艺术节、鲜果采摘节等,对桃子干、藕粉等农产品以及芋头糕、炒粉等农家美食进行推广展销。同时,他们还创新推出桃树“认领培育”的经营模式,目前已有700余人参与,让游客不仅能在花期赏花、采摘季品果,更能深度参与到桃树的全周期生产管理之中。
“大姚村桃花旅游文化节和采摘节已经连续举办了3年,每年都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踏青赏花、采果品鲜。”站在桃林观景台上的大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瑜芬难掩兴奋:“现在人气旺了,老乡们用自家食材制作成一道道‘大姚美食’,还把茶油、黑山羊等农副产品摆上了‘大姚市集’,日子就像客家人陶瓮里酿的米酒一天比一天甜!”
小村庄绘就“振兴图”
随着鹰嘴桃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陆续落地见效,大姚村不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该人武部和村“两委”班子心里清楚,大姚村老年人多、留守妇女多,同时还有40余位村民身体有残疾,如何让这些村民尽快致富,必须找到适合他们的门路。
“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一次座谈会上,平桂区人武部领导的讲话掷地有声。彼时,大姚村部分村民正面临“想干事却没门路”的困境,而这一局面在去年5月迎来转机。该人武部在调研考察中发现,周边有的村子通过引进彩灯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村企合作,由企业负责技术和市场、村子提供场地和劳动力,让留守妇女、老人实现居家就业增收。这一模式让人武部领导看到突破口:若将市区加工厂部分工艺转移至村里,便能让大姚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说干就干,该人武部联合相关部门组成专班,跑遍贺州市20多家企业,一家家谈合作、讲政策。最终,平桂区某伞业制造厂负责人被专班工作人员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将技术门槛低、操作简单的伞骨制作工序放到大姚村。随后,该人武部又协调专款在村头闲置地块建起120平方米的货物中转车间,让不少村民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就业。
“以前总觉得自己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吃闲饭。现在好了,我通过制作伞骨每天都有稳稳当当的收入。”大姚村四级残疾村民李荣妹微笑着说。据统计,这个家门口的“微工厂”已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
伞骨制作“微工厂”只是该人武部帮扶大姚村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开发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并协助大姚村持续落实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政策的基础上,与公会镇党委商议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发展配套产业,给大姚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新的空间:去年该人武部组织召开了桃树和油茶套种项目研讨论证会,目前首期项目建设已顺利完工;筹措资金10万元发展“桃园鸡”林下无公害养殖项目,吸纳了村里多名留守妇女参与就业;与地方企业签订“水库生态养鱼+休闲垂钓”项目,今年年初投放鱼苗10余万尾,预计明年可实现盈利。
如今的大姚村,产业旺、人气聚、民心暖。从桃园到车间、从花海到农家乐,军民携手绘就的幸福图景正随着产业的深耕细作在这片物产丰饶的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