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104个村、助力建成418个产业项目、投资筹建100余座乡村文化礼堂,其中9个帮扶村被纳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对象……仲夏时节,在浙江省军区帮扶工作推进会上,该省军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主席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多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省农村面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近年来,浙江省军区立足区域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本着军队所能、地方所盼、发展所需的原则组织广大官兵和民兵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推开加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建设、乡村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德市千鹤女子民兵连帮助农户抢收农作物。(摄影/李 盈)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山似眉峰聚,路似黑缎绕;林中瓜果香,流水村中绕。”夏日的桐乡市高桥街道亭桥村处处透着秀美,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上百幢粉墙黛瓦的农家别墅错落而立,村民足不出村便可满足购物、就医、休闲、健身等各种生活需求……村民们都说,现在能有如此富美的生活,多亏了桐乡市人武部帮我们建起了一个过硬党组织。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桐乡市人武部与亭桥村结对帮扶初期,亭桥村党组织领导力量比较薄弱、班子成员动力活力不足,致使该村建设发展相对滞后、长期处在低层次徘徊。对此,桐乡市人武部精准施策,将帮扶重点定位在强党建上。他们首先从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入手,协同相关部门从退役军人、基干民兵中选拔优秀骨干充实到该村党组织之中。同时,他们还指导亭桥村党委研究制订了“农业+文化”发展建设规划,着力提升其自身抓建能力;探索推开“民兵+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军地定期联合开展党日活动,并遴选优秀民兵骨干担任乡村治理网格员,将民兵亦兵亦民的优势融入到乡村治理之中。这些年,亭桥村先后建成了共享图书馆、健身房、民俗共富馆和民兵连应急装备器材库等,村容整洁了、设施完善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一直以来,浙江省军区坚持把“强党建”作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军地基层党组织互学互帮互促活动,协助调选125名优秀退役军人进入帮扶村村“两委”,同时各军分区、人武部还结合征兵宣传、民兵整组、国防教育等时机与帮扶村党组织共学创新理论、共过组织生活、共解发展难题,先后有96个帮扶村党组织被省、市两级评为“基层五好党组织”,占帮扶村总数的94.1%。
余姚市白水冲村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一个时期以来,因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党支部建设不够坚强有力,村子建设发展一度非常艰难。余姚市人武部与该村结对帮扶以来,他们积极探索创新民兵党建帮扶机制,带领该市民兵应急连民兵骨干深入村子挂钩帮带,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民兵+农户”联建模式,鼓励青年民兵积极返乡创业并牵头引进抗寒樱桃等特色项目,使该村村集体收入实现新跃升、农户年均增收达4.6万元,成为了山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
瑞安市人武部组织民兵到帮扶村开展助农活动。(摄影/叶增杰)
温州军分区援建的苍南县莒溪镇田寮村稻田养鱼示范基地。 (摄影/宋芳龙)
“建这建那,不如建个好产业”
海上花园,百岛洞头。随着暑期的到来,温州市洞头区北岙街道海霞村游人如织。电影《海霞》、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在海霞村里,众多游客跟随民兵讲解员的脚步,聆听“海霞”故事,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海霞村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诞生地。曾经,这个地处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因资源匮乏、人口流失,成为贫穷落后的“空心村”。“结对帮扶海霞村后,如何助力他们脱贫摘帽、走全面振兴之路,成为摆在人武部党委一班人面前的现实课题。”洞头区人武部领导介绍,他们以深入推进“千万工程”为牵引,发挥“海霞”品牌效应,探索红色文化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助推海霞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洞头区军地以村里保留的100多栋石厝为基础,修葺改造成红色文化充盈的主题民宿;整合“海霞电影院”、“军民友谊池”等红色资源,打造“军民双拥共建路”、“红色产业一条街”……如今,海霞村富了、美了,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仙居县埠头镇十都英村是“浙八味”中药材主产区,一直以来受散户经营模式制约,产业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等问题突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益一直都上不去。浙江省军区定点帮扶该村以来,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后,引进中药企业、整合零星种植户,以村企合作模式打造药材种植基地;会同文旅部门打造特色“IP”,系统开发中药香囊、中药茶饮等衍生产品,以规模化、高附加值优势让中草药种植成为兴村富民的良方。诸多举措下,村民的腰包变得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舟山市普陀区白沙港村也曾面临过特产销路打不开的“烦恼”,村民戚祥岳对此深有感触:“以往打上来的海鲜,我们往往是自寻销路且产品单一,收益不稳定。”现在不同了,在舟山市普陀区人武部的牵头协调下,该村成立了收购公司,建起了“共富工坊”,展陈各种白沙鱼鲞和文创产品供游客购买,有效稳定和拓宽了销路。
“‘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浙江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该省军区与省税务局等13个单位探索创建了新型帮扶机制,有效实现了结对帮扶军地信息、资源和力量共享。同时,他们还指导各级按照“一村一策”制订产业帮扶规划,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既激活了当地特色产业、又积攒了其发展后劲。目前,该省军区定点帮扶的104个村都发展起特色支柱产业,去年以来因地制宜升级和新增产业项目43个、扶持种植项目34个,较好解决了帮扶村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好口碑”
上世纪60年代,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一直以来,浙江省军区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与践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相融合,广泛发动民兵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平安乡村、和谐乡村建设中描绘出了别样“枫”景。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好口碑。”在帮扶工作中,浙江省军区注重发挥民兵对基层情况熟、与群众情感深的优势,积极发动民兵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努力在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上下功夫,将基层欢迎不欢迎、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用卓有成效的治理赢得了基层群众的赞誉和欢迎。
“远亲不如近邻,吵架怄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平心静气相互谦让,不要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影响了邻里关系。”今年年初,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钱潮建业社区居民李某与张某因为抢车位吵得面红耳赤,民兵网格员来烨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去调解。在来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下,两人很快就“握手言和”了。“民兵来自人民、服务为民,参与基层治理大有可为。”杭州市滨江区人武部领导介绍,去年他们还专门探索普通民兵融合抓建路子,推开楼道长、信息员、平安员组成的“一长两员”三人制工作法,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动力活力。
“如今像来烨一样的数万名民兵调解员、信息员分布在各个社区和乡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群众的安居乐业‘保驾护航’。”浙江省军区机关人员介绍,近年来该省军区着眼地方融合推进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微型消防站和应急管理站“四站”建设的契机,主动作为扩大民兵参与基层治理的服务范围,既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又更好锻炼了民兵队伍。
群众有所盼,工作有所为。绍兴市越城区迪荡街道洞桥社区大都是早些年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社区居民常为争抢车位产生矛盾。对此,洞桥社区党委书记、民兵连指导员陈芳芳带领社区民兵党员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主动联系辖区企业试点建成智慧停车项目,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问题,还给社区带来了30万元的收益。停车有序了、邻里和睦了,社区也顺势成立了“家园共治基金”,以前的“挠头事”变成了现在的“幸福事”,居民们都说这多亏了社区民兵的示范带头。如今,在浙江省越来越多的民兵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文明宣传队、助民服务队、矛盾调解队、应急战斗队的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为高质量推进“千万工程”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