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难忘的味道

文 | 张长国

有些味道可以让人记住一辈子,品味一辈子。它或许以记忆的形式印在时代前进的车辙内、刻在社会发展的年轮上、烙在个人火热奔放的青春里。而对于当过兵的人来说,这种记忆又是独特的、深沉的,令人难以忘怀。

我出生在鲁西南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里,记得从前我们几个子女和父亲一起吃饭的时候,父亲总爱用筷子指着碗里的米饭回忆:“我入伍那年,一火车皮拉走了咱县800多人,到部队哪个不是捧起第一碗白米饭手发抖?”他说那时的鲁西南农家子弟大多家里条件不好,大米可绝对是稀罕物!新兵连里有个从老区来的战友,一顿饭竟足足吃了七碗米饭,最后撑得难受就在操场上不停地转圈。

父亲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新兵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国家现在很困难,老百姓却把最好的大米让给我们敞开肚皮吃,我们该怎样回报呢?”这之后,父亲和战友们也不知哪里来的劲头,练战术拼得就像小老虎一样嗷嗷叫,有的甚至半夜还偷偷出去练体能,结果把查铺的连长给吓了一跳。射击训练场上,战士们也纷纷主动提出“不让一粒子弹打空”的口号,一时间,全连战士的射击成绩快速提高……每每说到动情处,父亲还会放下饭碗转身从抽屉的最底层取出一个红布包裹,拿出一枚当年因训练成绩突出而获得的“五好战士”纪念章,用宽厚的大手托着它小心翼翼地传给我们几个子女看。他深情地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老百姓就没有子弟兵,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个本。”

后来,在父亲的引导和培养下,我们几个子女都从军入伍,部队的环境和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曾经“一顿饭吃七碗米饭”的故事也成为历史,但激励人心的一幕幕仍在上演。

记得那年我在新兵连,一个战友把没有吃完的半碗面条倒进了泔水桶,看在眼里的连队指导员沉着脸走过去,用手小心地把面条捧出来,当着全连战士的面紧绷着脸吃掉后默默离开了。时隔多年,我还常常忆起当时指导员慢慢咀嚼那半碗面条时的样子、新兵惊愕后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及指导员那高大远去的背影……这一切,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镌刻在我心灵深处,永远鲜活如初。

此后没几天,连里请来驻地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作报告,他以亲身经历讲了很多支前民工舍生忘死往前线送炒面的感人故事。当时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坚守多日,补给线早已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中被炸断,水、粮等资源严重匮乏。而后方输送前线的物资损耗极大,许多支前民工就将炒面装在特制的袋子里,背着炒面袋翻山越岭,穿越敌人封锁线,将一把把炒面送到一线战士手中。

有位支前民工在背着炒面赶往前线途中偶遇敌人的巡逻队,为了不暴露目标便选择隐蔽在草丛中,即使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也一声不吭。当战士们看到满身是血的支前民工送来的炒面时,个个眼中噙满了泪花,而那位支前民工却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了。老兵眼含热泪哽咽道:“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他牺牲时脸上那欣慰的笑容,他才19岁啊,和你们差不多的年龄……那捧炒面的味道,我这辈子不曾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

那次报告会过后,大家总会细心发现,食堂内新兵的饭碗里都干干净净的,连一点剩菜剩饭都没有;训练场上新兵们在各项评比考核中捷报频传,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素质和强烈的进取心与责任感。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一拨又一拨新兵走进军营,一茬又一茬老兵离开部队,那些关于味道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时光深处——那是白米饭里沉淀的感恩,是半碗面条承载的敬畏,更是炒面中浸透的血色信仰,在时光流转中化作精神的火炬,始终与使命责任和奉献深深地交织在岁月的年轮里,照亮前路、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