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鱼水情深暖古城

—— 河南省开封市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纪实

文 | 王静亭 江同山 胡振芳

古城河南开封,这片红色热土不仅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封市军民便率先叫响“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口号,“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旋律流传至今。

进入新时代,该市军地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扎实推进双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落实,构建形成了全民拥军优属、驻军拥政爱民、军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以实际行动书写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新篇章。开封市先后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10次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

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在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摄影/王  可)

一份“清单”双向奔赴

“今年提出的军地互办实事目标还有2项未完成,要纳入‘双清单’管理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实行‘挂账销号’,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前不久,在开封市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项目推进会上,市委主要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

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项目一头连着部队、一头连着地方,是新时代开展双拥工作的有益探索。近年来,他们始终把抓好双拥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军地合署办公并制订相关措施办法,从内容提报、工作落实、督导检查、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常态化推动军地互办实事落地落实。

“‘双清单’项目解决的是军地急需之事,是加强军地双拥共建的具体举措和有效手段。”开封军分区领导介绍,为确保“双清单”项目高效落实,他们按照明晰权责、确定时限、分级办理、分步推进的思路展开工作,同时军地建立联合督查机制,对落实不力的挂牌督办、严肃问责。

前几年,空军某部因附近村民在训练场周边栽植树木、垦荒种地一度影响了训练工作。该问题被列入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项目后,军地领导现场办公联动发力,20余家职能部门专班推进,不到一年时间投入5000余万元清退3000余亩地上附属物,使训练场面积由原来的750亩扩大至3500多亩,并在训练场内新建靶挡1座、桥梁2座,修建环场路和战备路10公里、围栏6公里。与此同时,该市还主动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服务,在综合训练场南邻高速公路增建出入口,全力解决了训练场周边净空、变压器升级改造、交通信号灯架设、自来水管网建设等难题44个,确保了部队训练工作有力有序展开。

去年,陆军某部转进道路狭窄,改造施工刻不容缓;空军某场站存在飞鸟撞机事故隐患,整治机场周边环境迫在眉睫……该市坚持问题随发现、随提报、随解决,及时将驻军部队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双清单”,做到一事一议、专班督导、限时清零。

地方服务部队不遗余力,部队支持地方用心尽力。针对辖区部分村庄医疗资源匮乏的实际,开封军分区联合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持续开展“健康中原行、义诊献爱心”活动,走进驻地周边40余个村开展医疗服务,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伤残军人免费送医送药,同时他们还连年派出医疗队保障全市高考工作,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据悉,开封市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项目实施5年来,军地已先后互办了65件实事,既暖了军民之心、又融洽了军地关系。

开封市举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首发仪式。(摄影/韩洁清)

一个“平台”解难破困

“不仅专业对口、而且离家很近,我们5年的分居生活终于结束了。”虽然入职已经有一段时间,军嫂李梓潼谈起办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经历依旧激动不已。

李梓潼原来是一所乡镇中学的老师,丈夫是某部的一名军官。由于丈夫经常在外执行任务,而自己的工作单位离家又将近50公里,所以孩子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这让她和丈夫内心无比愧疚。

开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各方,不久后李梓潼就接到了工作调动通知。如今,李梓潼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了,她照顾起孩子和老人也方便多了。

把官兵的“难”时刻放在心上,才能千方百计把“难”解在心上。多年来,该市始终把事关部队的事当成大事来抓、把困扰军人的难当成急事来破,积极构筑“拥军平台”为部队官兵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

——构筑人才共育平台。该市各大中专院校分别与驻军各部队建立“资源共享、科技共用、人才共育”的培养模式,先后帮助4000余名官兵实现了学历升级、2000余名官兵进修了急需专业。

——构筑破困解难平台。该市及时成立为军服务协调机构,全面推开为军解难工作机制,近年来军转干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的安置率均达到100%;采取对等原则和就近就便的办法安置随军家属,市财政每年拨付资金350余万元为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生活补贴;建立军分区汇总、双拥办协调、教体局落实的绿色通道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多措并举让军人子女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构筑涉军维权平台。成立由市委政法委、军分区、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2家单位组成的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在各县(区)建立11个维权巡回法庭和380个法律咨询服务站,创立了快立、快审、快结、快执行、快回访、快反馈的“六快”工作模式,近年来累计向军人军属提供咨询3000余人次并及时审结涉军案件10多起,为稳军心、固长城作出了积极贡献。

看得见的尊崇,实打实的优待。今年来,开封市先后组织了20余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让200余名退役军人选到心仪岗位。退役军人张荣祥拿到“上岗证”的那一刻红着眼眶说:“没想到脱下军装,还能有这么好的归宿。”

一种“期盼”用心用情

深秋时节,气温骤降,开封市双拥文化广场上却暖意融融、亲情涌动:来自空降兵某旅的官兵们正在为广大居民进行义务理发、组织健康检查、开展心理服务……这是驻军部队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大马圈社区,记者看到日光蔬菜大棚一座连着一座,大棚里忙碌的农民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部队不仅帮我们建起大棚、引进高产胡萝卜,还帮我们进行销售,如今在家就能挣钱,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正在大棚进行劳作的农民张喜凤高兴地说道。

自2016年开封军分区机关与该社区结对帮扶后,他们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流转土地100亩,建成10座日光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和先进技术,让参与其中的农户年人均增收近4000元。同时,他们还先后投入30余万元帮助搭建电商服务平台,签订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并协调引进10余个致富项目,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让开封更加出彩,让人民更加安康。这是驻军部队官兵对“第二故乡”的共同期盼。在生态建设中,驻军部队先后出动人员40余万人次,综合治理30万亩沙荒地、修路100多条、植树170余万棵,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河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绿化生态良田;在城市建设中,驻军部队出动人员30多万人次、车辆1万多台次,参加景区建设、扫雪清淤、电缆铺设、道路修建等数十项工程,为开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防教育中,驻军部队定期组织官兵走进各类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宣讲、举办“军营开放日”活动进行互动交流,同时每年组织数万名学生参加军训,有效强化了广大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2021年开封市遭遇特大暴雨,驻军部队先后组织3000余名官兵和5200余名民兵参与抢险救灾,先后转移受灾群众9100余人、疏通排水点760余处、排查危房1246户,人民子弟兵在危急时刻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人民群众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