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一个木臼诉说着支前故事

文 | 贾 萍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展厅里,有一个简陋的木臼和一根普通的木棒,这组文物是支前民工用来舂米的工具。深深的裂纹、清晰的磨痕,默默诉说着它背后一个庞大支前群体的光辉业绩。

淮海战役粮食消耗巨大。战役发起时每天需要原粮几百万斤,而且随着战事发展粮食消耗逐日增加。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亿万人民,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踊跃缴粮献粮,保证了淮海前线的粮食供应。

筹集来的粮食需要加工。那时,仅有一些陆续解放的大中城市有粮食加工厂,加工能力非常有限。广大解放区的人民群众毅然扛起繁重紧迫的粮食加工任务。他们用碾、磨等简陋的工具,夜以继日地加工军粮。

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战役的战幕拉开,前线军粮补给刻不容缓。一道紧急命令传至山东省单县曹马集村:必须在短短10天之内完成33万斤军粮的加工任务。消息传来,乡亲们立刻行动起来,所有能使用的碾子和石磨日夜不停地运转。然而,面对如此庞大且紧迫的任务量,凭借有限的碾和磨要按时完成任务仍存在困难。

情急之下,有人提议可以挖设土窑,用木棒舂米脱壳。这个办法确实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始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把谷子倒进土窑,舂好之后还要用手掏出来,一次次地放、一次次地掏,土窑增加了粮食里的杂质,不仅加工速度慢,而且很难弄干净。眼看着交粮的日子越来越近,乡亲们都急得团团转。

曹马集农民曹道先、曹道德兄弟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哥哥曹道先在吃饭时看到用蒜臼子搓蒜,搓好之后一下就把蒜倒出来了。于是,他就联想到如果舂米也用“臼子”,就不用手从土窑里往外掏了,粮食还不沾土,这样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些。

随后,兄弟俩做了个木臼子用来舂米。他们10天舂米700余斤,提前超额完成了舂米任务,受到上级表扬。木臼舂米的办法很快在当地普及开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舂米高潮。如今,曹氏兄弟用过的木臼作为文物呈现在人们眼前,参观者在敬佩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为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创造的精神所感动。

百衲衣、担架车、弯扁担、蓑衣、葫芦瓢……淮海战役期间,广大支前民工采取背扛、肩挑、车推、马驮的方式,跟随解放军冲锋的号角,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抢救伤员,创造了人类战争动员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这些支前民工用过的物品作为历史文物,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的展柜中,并向前来参观的人员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加工军粮使用过的木臼和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