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大漠深处的忠诚守望

—— 内蒙古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遂行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纪实

文 | 王 鞅 戴楠楠 贺志国

金秋时节的内蒙古额济纳旗,秋韵浸染。晨光洒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之上,泛起一层柔和的金辉。胡杨林早已悄然变黄,枝叶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骆驼蹄声在广袤的大漠之中回荡。

在这片辽阔而苍茫的北疆大地上,一支迷彩队伍正穿行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他们就是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这支民兵分队扎根大漠戈壁,以忠诚为甲、以信仰为灯,20余次圆满完成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用无私奉献与担当作为诠释着新时代民兵的忠诚守望。

护航神舟民兵分队队员正在认真察看神舟飞船返回舱预定着陆点周边情况。

护航神舟民兵分队驼兵队员正在执行巡逻任务。

“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1958年春天,一声号令响彻边疆——党中央决定在额济纳旗建设导弹试验靶场。消息传来,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没有丝毫犹豫,他们赶着7万多头牲畜在12年间3次整体搬迁,将6万平方公里优质草场无偿献出。

“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是老一辈牧民最朴素的回答,也是最深沉的誓言。“三易旗府为祖国”、“祖孙三代护航天”的故事在一代代牧民中口口相传,也深深影响着民兵,从一兵一驼到一岗一哨望苍穹,新时代民兵用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民兵关布才登的祖父苏达那木正是当年搬迁的亲历者。临终前,老人将一张泛黄的迁徙路线图交到孙子手中并叮嘱道:“守护航天事业,是咱家祖祖辈辈都要扛起的责任,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张图纸上,当年的水井、草场、迁徙路线清晰可辨。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退伍后的关布才登毫不犹豫加入民兵队伍。祖父苏达那木在“东方红”卫星发射时负责巡逻,而今他带领民兵驼兵分队继续跋涉在大漠戈壁之间。15年间,他翻越无数沙丘,10余次参与神舟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被战友们亲切称为“领头驼”。

2024年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前夕,戈壁突遭强沙暴袭击,狂风卷沙让能见度骤降至不足百米。危急时刻,关布才登率领民兵驼兵分队穿越3公里流动沙丘开辟应急通道。当时,沙粒如针扎在脸上,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开辟应急通道,确保返回舱顺利着陆!最终,他们提前47分钟完成任务。当返回舱稳稳降落的那一刻,关布才登跪地亲吻着脚下的戈壁并哽咽着说:“爷爷,咱们的承诺兑现了!”

在宝日乌拉旗府旧址,复建的通信哨所静静矗立。新一代民兵手持北斗终端,沿着先辈巡线足迹重走巡护之路。历史的足迹与现代科技在此交汇,而不变的是那颗永远向党、一心报国的赤诚之心。

护航神舟民兵分队在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前夕组织民兵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护航神舟民兵分队队员正在执行对空观察任务。

“遂行保障任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越野车卷起尘烟,驼队踏出深印,无人机如雄鹰般掠过天际……在大漠深处,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一次次高标准完成了遂行神舟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

近年来,面对巴丹吉林沙漠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和“一任务一地形”的高精度搜救需求,该民兵分队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采取“模块化编建、积木式组合”模式探索构建起“无人机+摩托化+驼兵队”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巡护体系,打造形成了“空中鹰眼全域瞰、地面铁骑闪电突、驼铃暗哨抵近查”的搜救网格,真正达到了精准定位、精确搜索。

“发现目标,热成像坐标已确定!”今年4月的一场实战化演练中,90后民兵无人机操作手魏禄紧盯屏幕果断报告。由12架无人机组成的“鹰隼阵型”正以0.5米级的分辨率对预定区域实施全域扫描。

在他身后的前进指挥所里,技术骨干苏日嘎格刚刚完成新型算法第37次调试。这位被称作“牧民专家”的民兵,曾为攻克反射率误差,在3000组数据中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航天无小事,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他说,“遂行保障任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科技赋能,为这支队伍注入智慧动能。他们积极投身科技练兵,利用北斗手持定位机配合地形图搭建“智能地形匹配系统”,大幅提升了任务预演、搜索定位和应急响应效率,让传统民兵力量在数字化战场上焕发出新的战斗力。

工作实践中,该民兵分队始终秉持把训练当实战、把点位当战位、把护航当战斗的理念,由他们探索创新的“守、望、搜、报、封”五步法一体化处置流程,成为各应急力量在荒漠之中守护神舟飞船安全回家的制胜法宝。

今年年初,在一场以“强电磁干扰+通信中断”为背景的现地演练中,无人机操作手刘顺迅速切换通信模式,驼兵分队启用传统旗语联络,越野车队开启备用手动导航系统,仅用3小时就完成了集结,创造了无预案条件下最快协同纪录。

“想到肩上的使命就不觉得苦累了”

在额济纳旗广袤的戈壁深处荒芜与苍凉交织,生命在此显得格外坚韧。一直以来,护航神舟民兵分队民兵自觉扎根大漠戈壁,用忠诚和热血践行着“沙丘常移志不移、胡杨不倒人不倒、风沙越大劲更大”的铮铮誓言。

该民兵分队副队长萨世昊在连续担负保障任务的3个月里,错过儿子呱呱坠地的瞬间;老民兵达布希拉图在零下30℃的寒夜里潜伏观察,用体温一点点焐化望远镜上的冰碴……9月上旬,在内蒙古军区举行的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额济纳旗融媒体中心记者宋淑河深情讲述着自己采访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让现场许多观众的眼泪盈满了眼眶。“他们像胡杨一样坚韧不屈、像骆驼一样默默奉献,事迹感人,令人感动!”报告会后,内蒙古军区的文职人员王宁动情地说。

民兵巴图参加过7次保障任务,被大家亲切称为“七朝元老”。每次勘察地形,他常常一走就是上千里,家里的事一点也顾不上,就连家人生病也无法照顾。他说,“虽然每次勘察地形不是晒脱皮就是冻裂手,但一想到肩上的使命就不觉得苦累了,走再多沙路也乐意!”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40名民兵组成人墙保护一处重要目标现场,在沙暴中坚守4小时纹丝不动;民兵驾驶越野车在极寒天气里且能见度不到50米的情况下,仅用20分钟就搭建起临时通信基站;苏泊淖尔苏木武装部部长温都苏和4名民兵蜷缩在不足3平方米的地窝子里,用身体为观测设备遮阳……

黄沙掩不住忠诚足迹,信仰如胡杨根深蒂固。为精准采集戈壁沙漠的地形地貌,民兵新吉乐图主动请缨,骑着骆驼深入广袤沙海,连续28天向未知地域进发。他白天仔细观察每处地形,晚上伴着月光在临时营地整理数据。有时狂风骤起、黄沙漫天,他紧紧护住手中的记录本和测量工具,全然不顾自身安危;有时烈日高悬、热浪滚滚,他强忍嗓子冒烟的干渴和裸露皮肤的灼伤疼痛,咬牙坚持继续战斗。最终,他用自己绘制的8本《航天搜救地形图谱》给每座沙丘都建起了“数字身份证”,为完成神舟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任务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和定位。

据统计,这些年来额济纳旗护航神舟民兵分队累计出动民兵逾万人次,出色完成大小任务百余次;联合地方其他应急力量和志愿者设立观察点位1770个,及时疏散群众6万余人次,以实际行动在大漠深处书写着新时代民兵的忠诚与担当。(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