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独秀山,层林尽染,红叶似火。山脚下的五四新青年路上,安徽省怀宁县十女民兵班的民兵们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练队列、强体能、学射击,嘹亮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与漫山秋色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
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怀宁县石牌镇庆洲村成立了十女民兵班。组建后,她们把爱武精武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先后在原南京军区和安徽省军区组织的民兵比武中斩获佳绩。1960年,该民兵班第二任班长檀晓莲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十女民兵班被国务院授予“十女神枪手”荣誉称号。67载薪火相传,她们大力弘扬爱武精武的光荣传统,在思想淬炼中铸忠诚底色、在精武强能中练过硬本领、在为民服务中践初心使命,用赤诚坚守和不懈奋斗在平凡岗位续写了新时代民兵的忠诚与担当。

十女民兵班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摄影/谢婷婷)
“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
“那时候啊,我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肩上扛着钢枪巡逻江堤……”前不久,十女民兵班利用训练间隙,邀请92岁的老班长檀晓莲来到训练场为大家讲述光荣传统,让姑娘们倍受激励、深受鼓舞。
在十女民兵班有一个传承了几十年的光荣传统:每到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她们都会走进驻地红色场馆、烈士陵园等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每逢新老民兵交替之际,她们都会举行庄严的出入队仪式,组织新老民兵来到荣誉墙前话初心、强使命;每遇重大任务之时,她们都会邀请檀晓莲老班长分享当年参加民兵军事大比武时挥洒汗水、奋勇拼搏的故事;每次取得重要成绩之后,她们都要主动向老民兵汇报自己的成长进步,努力在薪火相传中凝聚奋进力量。
“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那一天,檀晓莲身着发白的旧民兵服反复叮嘱道,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不能变,争先创优、勇争第一的传统不能丢。
“每当我聆听老班长讲述她们的奋斗故事,就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民兵聂韦霖从小听着十女民兵班故事长大,在圆梦成为女民兵的那一天,她第一时间拜访了檀晓莲老班长并立下誓言:“我要发挥所学所能传承光荣传统,续写新的荣光。”入队后,她像老民兵们那样不畏酷暑严寒苦练军事技能,很快成为训练骨干。
在怀宁县人武部办公楼设有十女民兵班专属学习室,墙壁上图文并茂地记录着她们6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一届届成员信息:40余次荣获县以上奖励和表彰,2次出席全国民兵和妇女代表大会,2次参加原南京军区组织的民兵大比武并取得小组第三、个人射击第一的好成绩……
“新民兵入队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这里学习光荣历史,写下‘初心卡’。”十女民兵班第二十一任班长方煜介绍,这些珍贵的记忆如同火炬一般在新老民兵手中传递,照亮了一代代女民兵的成长之路。翻开一张张“初心卡”,“学习强军思想,做新时代好民兵”、“接过老民兵的枪,争当新时代的神枪手”等一段段初心话语,无声诉说着新时代民兵接力传承的誓言。

十女民兵班正在组织班战术训练。(摄影/郑江兵)
“争第一、扛红旗的血性不能忘”
“卧倒!低姿匍匐——前进!”训练场上,方煜的口令刚落,女民兵们应声卧倒,一连串战术动作干净利落。这是怀宁县组织基干民兵训练示范教学的一幕。十女民兵班的示范动作,让不少男民兵赞叹不已:谁说女子不如男!
“武艺练不精,不算好民兵”,是十女民兵班代代相传的座右铭。训练场上,女民兵们始终坚持“严”字当头:晨曦微露,她们已经开始五公里越野;烈日当空,她们依然坚持射击训练;星光点点,她们还在研讨战法训法。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老茧,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训练留下的伤痕,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男民兵能做到的,女民兵一样能!”这是她们常说的话,也是她们训练中的真实写照。2024年年初,得知怀宁县人武部正在备战安徽省军区组织的民兵分队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十女民兵班积极请战,主动报名参加民兵教练员比武和民兵无人机分队成建制比武。
备战期间适逢高温天气,加之蚊虫又多,很多男民兵不忍心看着姑娘们“吃苦受罪”,多次劝说她们退出。“争第一、扛红旗的血性不能忘。”方煜和参赛民兵们咬牙坚持、互相鼓励道,老一辈民兵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训练、勇夺第一,现在条件比那时好多了更没有理由“掉链子”。
白天挥汗如雨,夜晚切磋技艺。在刻苦训练的同时,她们坚持科学施训,针对无人机装备性能编写训练口诀、制作教学图表,让复杂的训练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针对训练受场地的影响坚持先练单兵动作、再练班组协同,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安徽省军区组织的民兵分队岗位练兵比武活动中,十女民兵班取得民兵成建制分队比武第二名的好成绩。比武返回后,十女民兵班又投入到民兵训练示范教学中,主动帮助其他分队练训法、强战法,牵引带动全县民兵训练“水涨船高”。
“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不能淡”
重阳节前夕,秋日暖阳洒满怀宁县秀山乡敬老院,十女民兵班的民兵早早来到这里。“你们陪爷爷奶奶说话,重活我来干!”一听这嗓音老人们便笑逐颜开,都知道准是“丁小子”来了!
“丁小子”是民兵丁甘纯,每次来敬老院她总是冲在最前面干这干那,有时还不忘撸起了袖子秀一下肌肉,逗得大家笑声不断。暖阳斜照的走廊里,聂韦霖一边陪83岁的张奶奶唠嗑,一边手中飞针走线帮老人缝补着旧棉袄。“你们看,这棉袄补过后像新的一样!”张奶奶穿着它来回展示、笑靥如花。
“穿上军装,我们就是一个‘兵’,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不能淡!”方煜坚定地说,她们注重发挥女民兵的优势,利用工作之余、训练间隙开展志愿活动。每逢周末,她们都会走进敬老院开展“爱老助老”活动,帮助他们打扫卫生、缝补衣服,为他们表演节目;每逢暑假,她们都会安排人员轮流为留守儿童补课、洗衣做饭;每逢农忙时节,她们都会走入田间地头开展助农活动……
怀宁县腊树镇青年产灏强就是在她们的帮助下,立志参军报国并最终圆梦的典型例子。原来,产灏强因肥胖导致自卑,寒暑假经常一个人待在家、不愿出门。得知消息后,方煜和民兵们多次上门和他谈心、指导他训练,还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最终在十女民兵班民兵的帮助下,他减掉体重、圆梦军旅。入伍前,产灏强专程前往十女民兵班学习室参观并激动地说:“没有十女民兵班,就没有今天的我。我要扎根军营、建功军营,像她们那样爱军精武!”
平时爱民受赞誉,关键时刻敢担当。前不久,受强降雨影响,怀宁县三鸦寺湖水域周边突发洪涝灾害,十女民兵班与其他民兵一道火速赶往现场抗洪抢险。面对汹涌的洪水,她们毫不畏惧、连续奋战,紧急转移群众200余人。救灾现场,泥水浸透了她们的衣裳,荆棘划破了她们的手臂,但没有一人退缩。“看到群众安全转移后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煜感慨万千。
六十七年风雨兼程,六十七载春华秋实。从1958年的十位农家女到如今培养的220余名女民兵,一代代十女民兵班的民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独秀山下赤诚坚守、拼搏奉献,用巾帼力量续写时代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