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警备区工作人员来到99岁抗战老兵王宝成家中,庄重地为他佩戴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看着胸前的纪念章,烽火记忆涌上老人心头。
1926年冬,王宝成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党各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父母因病先后离世后,年幼的王宝成靠给地主家放羊维持生计。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宝成所在的冀东地区成为日本侵略者眼中的军事要地。看着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王宝成意识到:只有参军打鬼子,老百姓才有活路。
“我要参军,打鬼子!”1945年7月,王宝成与两位同乡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并被分配到了冀东八路军某团。因在新兵训练中表现出色,王宝成被分到配有一挺“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班,成为一名扛弹手。
王宝成第一次上战场,是在昌黎县的石门火车站。“那时候很紧张,手心直冒汗,但当兵就不能怕死!”王宝成回忆道,那天天刚蒙蒙亮,机枪班班长便带领大家快速把“马克沁”重机枪架在了铁路中间,不久火车就轰鸣而来,“马克沁”重机枪喷吐出密集的火舌,子弹打在铁皮车厢上火花四溅。在全连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多久火车停止了前进,紧接着鬼子从车厢里狼狈不堪地逃窜出来,组织火力进行反击。双方持续强火力对抗、弹药消耗极大,负责运送弹药的王宝成猫着腰扛着20多斤重的弹药箱反复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及时为战友送上了弹药补给。
此战,机枪班班长指挥全班死守阵地,在其他战友们的帮助下最后成功逼退了敌人。战斗结束后,班长拍着满身尘土的王宝成的肩膀夸他:“我们的扛弹手,好样的!”
后来,冀东八路军在昌黎周边铁路沿线展开大规模的破坏铁路行动,组织军民锯倒电线杆、搬走铁轨枕木、挖断道路,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王宝成所在的机枪班担负掩护任务,一旦发现据点的敌人出动就用火力进行压制。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敌人百余公里的后方补给线和通信线路受到极大破坏。
随着冀东地区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王宝成随机枪班的战友们转战多地,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宝成还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等重要战役和川东剿匪、修建襄渝铁路等重大任务,直到1981年3月离职休养。
离休后的王宝成依旧初心不改、本色不变,一听说哪里受灾他就会第一时间了解组织上的救灾安排并积极捐助。“汶川地震12000元、玉树地震5000元、重庆山火5000元……”多年来,王宝成的捐助从未间断:他积极捐款捐物支援受灾地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资助困难学生,多次交纳特殊党费献上“爱心”。在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那天,王宝成再次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并饱含深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我一辈子感党恩、一辈子跟党走。”(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抗战老兵王宝成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