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兰州市有两处紧邻的青砖灰瓦古朴院落,是如今兰州难得一见的典型传统民居。这里曾是党中央在兰州建立的红军联络处,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又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如今这两座历经烽火的院落已改建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并于2020年9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金秋十月,记者踏上陇原大地、走进红色院落回望烽火岁月,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兰州警备区组织民兵骨干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参观见学。(摄影/吴 震)
永恒的红色印记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是甘肃省唯一以抗战遗存为依托的革命纪念馆,由两处旧址组成。一处位于甘南路700号,分东西两院;另一处位于相隔不远的酒泉路314号,为三进四合院。
“甘南路700号的旧址是当年红军联络处成立时所在地,也就是对外所说的‘彭公馆’。红军联络处更名为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后不久的1938年2月迁至孝友街32号,也就是现在的酒泉路314号。”纪念馆馆长查永国介绍,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从1937年5月成立到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只有6年多的时间,但在营救和收容被俘的红军西路军将士、加强与苏联外交代表处和军事处联系、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被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记者来到酒泉路314号的旧址看到,一张张泛黄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不诉说着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发生在陇原大地波澜壮阔的红色故事,也让人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而奋斗不息的执着与无畏。
查永国介绍道,为加强全民抗战历史的宣传,他们在布展时还特意在“统一战线”版块突出了兵源补充、粮秣供给以及思想发动等内容,同时精心设计和增加了34张图片展板与35块文字说明牌,使展览更加生动厚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记者来到纪念馆地下展厅,“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这些卡车把苏联援华武器装备运来,返回时再把西北盛产的羊毛、羊皮等物资装上,西北民众称之为‘羊毛车’。”纪念馆讲解员指着展板展出的当年货运清单、工程图纸和民众募捐记录说道。一时间,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墙上照片中的卡车、骆驼、马队变得鲜活起来,一幅军民同仇敌忾、顽强不屈的抗战画面在记者脑海里铺展开来。
纪念馆里矗立着一面巍峨的烈士纪念墙,上面镌刻着2998名抗日阵亡将士的英名。查永国告诉记者,抗日战争中有数十万陇原儿女在全国各地战场浴血奋战,其中许多人为了民族存亡献出了宝贵生命,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能够考证到具体名字的只有这2998人,其他人只能留白了。
留白,令人遗憾。但我们相信这面纪念墙,留下的不仅是先烈的英名,更留下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兰州警备区组织民兵党员走进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摄影/吴 震)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展现热血青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蜡像。(摄影/吴 震)
跳动的历史脉搏
一本字迹工整的工作日志,记录着办事处工作人员的日常;一套洗得发白的军装,见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份泛黄的《救亡日报》,记载着抗战时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参观过程中,记者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心灵一次次受到撞击和洗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抗争。
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时加强与苏联的联系和保障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以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党中央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兰州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站。特别是后来,特别是后来随着日军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封锁,通过海上通道获取国际援助愈发艰难。危急时刻,一条由陕西延安经甘肃、新疆延伸至苏联的红色国际交通线,成为中国连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争取外援的“唯一希望”。
兰州就是这条生命交通线的关键连接点,它不仅将中国抗日后方的西北与西南紧密串连起来、更搭建起了中国与苏联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动的桥梁,在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出酒泉路旧址,记者跟随讲解员来到不远处的甘南路旧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名为《永恒祁连》的雕塑,这座雕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打通国际援助路线的艰苦征程。展厅内,除了展有图片和实物外,还设置了与院落风格极为吻合的版画和铜雕,同时利用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一段段历史影像,置身其中极易被感染、被激励。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等共2.18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从甘肃靖远县虎豹口等地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时局变化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之后,渡河部队(即红军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奋战,历经70余次大小战斗、歼敌2.5万余人,但由于孤军作战,弹尽粮绝,1937年3月不幸兵败祁连山梨园口。
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失利后,幸存下来的同志不断遭到敌人的追捕和杀害。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成立后,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失散和被俘的西路军将士。这一时期,办事处就如同一座引航的灯塔为失散红军指明了回到革命队伍的航向,让4000多名西路军指战员最终回到了党的怀抱。
为有牺牲多壮志。从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到被俘后的矢志不渝,红军西路军将士将革命精神融入河西大地的血脉,成为鼓舞和激励后人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朽的精神丰碑
走出纪念馆接待大厅,记者看到一场取材于抗战史实的沉浸式情景课《红色驿站》正在上演。台上,兰州市城关区“八办”民兵宣讲排民兵身着灰布军装端坐在电台前,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和炮火连天的背景音乐融为一体;台下,兰州市即将参加新一轮基地化训练的基干民兵沉浸其中,内心深处向先辈看齐、为胜利冲锋的情绪不断高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以退役士兵、文艺骨干、纪念馆工作人员为主体组建‘八办’民兵宣讲排,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兰州市城关区人武部领导介绍,他们深挖当地红色资源富矿,将《谢觉哉的皮箱》、《红色特派员》、《南滩街54号》等革命故事精心打磨成情景教育课,以“演红色剧目、做红色传人”的创新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讲台延伸至历史现场,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感共鸣,有效破解了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难”的问题。
军地协作为这项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支撑:城关区人武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并将情景式教育纳入年度民兵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区委区政府将场馆使用、经费保障纳入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则选派3名资深讲解员全程参与。这种“军事机关主导、地方党委支持、红色场馆赋能”的模式,让教育“走新”又“走心”。
近年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还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等“七进”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以及广大群众在了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据统计,此活动年均常态化开展讲座40余场,受众超过2万人次。
“打造‘网上红馆’线上平台,积极开展网络宣传教育活动,既扩大了覆盖面、又增强了时效性。”查永国介绍,他们充分整合3D文物展示、VR全景展厅、红色故事直播等功能,组织讲解员以直播形式讲述英模人物、演绎红色故事,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云游”展馆。
“这些影像与史料仿佛将我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既真切触摸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更读懂了兰州作为抗战‘后方枢纽’的厚重历史。”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余若怡在参观后感慨道。
创新的展陈方式、多元的体验活动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带来了持续的热度。今年以来,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6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它如今已成为屹立在陇原大地的红色新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