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漫天霞光耀吕梁

—— 记者走进山西省吕梁市探访晋绥抗日根据地旧址实录

文 | 蔡马水 李国君 苗 鹏

巍巍太行、绵绵吕梁。

太行山壁立万仞,吕梁山沟壑纵横,南北绵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吕梁,犹如两条巨龙纵卧在中国北方。千百年前,愚公移山的传说震撼人心;千百年后,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支年轻的队伍跋涉而来,将抗日的烽火燃烧到晋绥边区的千山万壑。在两座英雄的山脉之间,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顽强斗争,为八路军撑起一个稳固的后方。

初秋时节,雨后天晴,天高云淡。记者迎着晨光踏上山西吕梁这片红色热土,追寻红色记忆、瞻仰革命遗址、感悟吕梁精神。

吕梁军分区组织民兵走进红色场馆进行现地教学。 (摄影/刘  楠)

吕梁市军地联合举行散葬烈士遗骸迁葬仪式。(摄影/刘  楠)

山河为碑书写英雄壮歌

走进吕梁,记者远远看到在晋西大地上横亘着一条纵贯南北的吕梁山脉,它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是由晋入陕的天然门户。

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巩固陕甘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策略,决定向东“主要做山西的文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作出渡河东征的战略决策。1936年2月下旬,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境内,从此这片土地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37年9月,八路军挺进山西后,相继创建晋西南、晋西北和绥蒙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之后,三块根据地统一为晋绥边区。位于吕梁山西麓的蔡家崖村,就是晋绥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所在地,这里成为晋绥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晋西北“小延安”的美誉。

迎着秋日的暖阳,记者乘车来到位于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步入展馆,一件件文物与展品把记者带回到那段在党的领导下晋绥边区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在一个展柜前,讲解员康彦红从一枚老旧的八路军臂章和120师胸章讲起。“这是国内目前最早的八路军臂章之一,十分少见,是当时八路军120师在晋绥根据地活动的重要见证。”

在吕梁,红色印记随处可见。正午时分,记者走上石楼县城的东征大街,依山而建的红军东征纪念馆格外醒目,高耸的青石台阶向山上延伸,两侧是阶梯式的绿色景观。纪念馆序厅正中矗立着毛泽东同志的半身雕像,两侧是《红军东征歌》和毛泽东同志在东征时期写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以及六面红军东征军旗。

“密云遮星光,万船乱梭飞,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我们铁的红军……”红军东征时正值寒冬,大多将士只穿着单薄的外衣和破旧的麻鞋,面对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残酷的战斗生活,一首《红军东征歌》的广泛传唱鼓舞着红军将士高昂斗志,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队伍和当地百姓。当时,有位老船工叫任永忠,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多次往返运送红军。过河后,他又送儿女参加了红军,然后自己把船卖掉也参加了革命。

抗日战争中,吕梁军民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类群众组织蓬勃发展,男女老少人人上阵,还有3万多吕梁子弟加入八路军主力部队。从1940年至1945年,晋绥边区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边区财政的50%至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了70%。回望历史,记者深深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吕梁儿女用大无畏的牺牲和奉献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吕梁军分区组织女民兵骨干走进红色场馆开展“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专题教育活动。 (摄影/刘  婕)

吕梁军分区组织女民兵骨干走进红色场馆开展“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专题教育活动。 (摄影/刘  婕)

峥嵘岁月铸就伟大精神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仿佛能听到太行军民奋勇杀敌的怒吼;一部《吕梁英雄传》,仿佛能看到吕梁儿女浴血奋战的身影。

吕梁山区,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核心地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赋予吕梁儿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仅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还大肆破坏我地下交通线,延安通往各地的联系被悉数封锁。为粉碎敌人围困,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各地陆续建立了党内交通专职机构和地下秘密交通线。毗邻延安的吕梁地区,因地跨晋西南、晋西北,成为连接党中央与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被誉为通往延安的“钢铁走廊”。在条件十分艰难、斗争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吕梁军民不畏艰险,突破敌人的分割、封锁和包围,通过秘密交通线接送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延安和各根据地之间运送了1000余吨重要战略物资,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1年至1943年,晋绥边区遭受了空前的自然灾害,加之封锁破坏、人口迁移等原因使劳动力锐减,群众和部队的吃饭、穿衣都出现了严重困难。在这极度艰难的岁月里,晋绥边区群众顾全大局,为了支援抗战纷纷慷慨解囊,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短短两个月里,晋西北地区集粮9.04万石,筹款181.06万元,扩兵1.59万名,做军鞋12万双。这串数字彰显了吕梁人民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胸怀与格局,书写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艰苦抗战中,除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吕梁还涌现出诸多民兵英模人物,比如特等民兵英雄段兴玉、民兵爆炸英雄李有年,著名作家马烽、西戎根据他们的英雄事迹创作了红色巨著《吕梁英雄传》,展现了吕梁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梁明德说,这部小说也一度成为吕梁的代名词,是抗日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生动写照,展现了吕梁人民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吕梁山上,一个个壮怀激烈、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吕梁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顽强斗志和磅礴力量。

军民携手再谱鱼水新篇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抗日战争时期,吕梁山区军民同仇敌忾、并肩抗日的动人故事久久流传。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大力弘扬双拥传统,建立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双拥工作机制,形成党政主导、军地互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书写了新时代军民同心的“吕梁英雄传”。2025年4月,吕梁市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吕梁市郊某山顶一驻军营区,顿感视野开阔。“以前我部营区在山下。”该部政治教导员王东告诉记者,随着当地城镇化发展,营区周边环境对部队遂行任务产生潜在影响,后经军地双方论证决定将营区搬迁至山顶,在整个搬迁过程中地方政府给予了全力支持,让官兵们倍受感动。

“凡是涉军问题,我们一定尽快协调解决,做到‘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基层有人抓、实事有人办’。”吕梁市双拥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创新建立为军服务“三办一沟通”机制,只要是涉军事项“马上办”不拖延、“努力办”不推诿。2020年以来,吕梁市县两级累计召开军地协调会40多次,为部队解决营房建设、道路扩建、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70多个。

群雁高飞头雁领。近年来,吕梁市军地秉承“送走一个合格兵,迎回一位乡村致富带头人”的理念,积极实施“三帮一带”的“兵支书”培养工程,即帮建组织,助力增强抓党务工作和基层治理能力;帮转观念,助力更新思维观念、适应发展形势;帮抓技能,助力掌握过硬本领、推动产业发展;带领致富,助力更好团结群众增收创收、逐梦乡村振兴。

走进吕梁山区,处处传诵着“兵支书”带来“致富经”的故事——在汾阳市栗家庄镇石家庄村,“兵支书”蔡生旺推广玉米、大豆套种,覆盖率达到全村68%,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益;在孝义市下堡镇南榆苑村,“兵支书”冯文博带领村民开辟种植园,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在文水县北张乡苏家堡村,“兵支书”朱永威向上级争取到专项资金支持,解决了河道治理占用口粮地的矛盾。今年年初以来,吕梁市县两级已陆续组织15批“兵支书”培训班,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帮助他们掌握“致富经”。据悉,目前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中有225名退役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565名退役军人担任村“两委”委员。

过去,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祖祖辈辈种地,交通也相对落后,发展致富成了棘手问题。吕梁市把打通交通和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先手棋”,联合铁路部门开通“蔡家崖号”列车,结束兴县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开发红色景区,打造商业街,鼓励村民承包果园、搞杂粮加工厂、办农家乐,仅今年6月初试营业的农家乐“晋绥大院”就让2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永利算了笔账:10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4000多元已增长到1.2万余元。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在吕梁山区,吕梁精神已成为当地军民战胜一切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源泉,激励着英雄的吕梁儿女不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