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八闽大地热潮涌

—— 福建省军地创新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纪事

文 | 周晓松 赖云齐木兰 徐文涛

这里碧海蓝天风景旖旎,3000多公里魅力海岸线让人流连忘返;这里军民情深鱼水相依,连续6届全省所有设区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漫步福建,感受的不仅有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美,更有融进八闽人民红色血脉里的魂。

近年来,福建省军地把国防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凝聚民心的阵地工程、爱国拥军的社会工程来抓,构建形成党委领导、军地协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国防教育新格局,真正使国防教育融入了百姓生活、走进了万千人心,为强国强军厚积了群众根基和精神力量。

福建省军地常态化组织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活动。

“国动先锋”评选表彰活动——

让国防教育“可触”更“可感”

在不少年轻人热衷娱乐选秀的今天,一场“国动先锋”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全省军地有20余个行业系统踊跃参与,40余家媒体广泛关注,辐射民众超过百万人次。”这是“国动先锋”评选组委会给出的数据。

“国动先锋”评选表彰活动是福建省军地注重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聚力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实际举措。活动开展以来,他们打破常规,采取从社会各界、各个行业系统海选的方式广泛征集线索,区分练兵备战当标杆、强能务战立潮头、保障向战勇担当、聚力援战履使命等四个方面优中选优遴选候选对象,同时组织军地媒体深入挖掘、全面宣传其先进事迹,确保评选出的“国动先锋”事迹过硬、可信可学。

“历时半年之久,从推荐的近百人中最终评选出12名‘国动先锋’。”福建省军区领导介绍,他们中既有备战打仗先进单位,也有拥军支前模范;既有矢志强军的训练先进个人,也有真情敬老的服务保障标兵;既有爱国拥军的乡镇党委书记,也有聚力援战的国动委成员单位优秀代表,他们的事迹个个过硬、令人感动。

很快,“国动先锋”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成为八闽大地正能量的集结地。不少学习了他们先进事迹的人感慨道,以往一谈到国防和国防动员就觉得很神秘,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通过学习这些典型更加深切体会到,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人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才能让爱国拥军的种子深扎于心。

“这本证书太珍贵了,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福建省军地联合举办的“国动先锋”主题报告会上,明溪县枫溪乡小珩村党支部书记谌根深激动地说。

谌根深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这次评选表彰的福建省“国动先锋”之一。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继续奋战在国防动员领域,抓征兵、强民兵、建“兵站”,把村民兵连连部与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打造成全县“样板”,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福建敬业奉献好人”。

典型就是旗帜,典型就是方向。如今,“献身国动”、“爱我国防”这些理念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八闽大地民众心中,成为一种风尚。一时间,“国防”、“强军”成为八闽大地的传播热词。

据了解,福建省企业家拥军协会、爱国拥军促进会、妇女拥军协会等45个各类组织自去年以来就新进1000余名会员,如今总人数已突破万人。今年以来,这些拥军组织多方筹措资金,为改善边海防地区部队生活条件作出了积极贡献。

龙岩市新罗区人武部组织当地小学生走进军营开展军事体验活动。

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

让国防教育“走新”更“走心”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福建屏南籍19岁烈士陈祥榕生前的战斗宣言,感动着亿万国人。今年国庆节刚过,陈祥榕的堂伯父陈臻苏来到屏南县祥榕中学,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饱满的情感回忆陈祥榕从一名稚嫩少年成长为卫国戍边战士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侄儿的英雄事迹,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陈臻苏说。

陈臻苏是福建省“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宣讲团成员之一。2023年初,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10多个单位联合邀请多名烈士亲友组建“烈士亲友宣讲团”,并以“红色基因永传承,爱国强军立新功”为主题,组织他们经常深入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推动英雄和先烈的事迹从“入耳”走向“入心”。

“宣讲不仅要讲出高度,更要讲出温度。”福建省军区机关人员介绍,以往群众对烈士的认识通常来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或者讲解员的宣讲,而这种由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的形式,使烈士的事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让烈士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饱满。

“生一半,死一半;水一半,火一半……我们过着一半的生活,却有一个共同又完整的目标——为人民服务!”这是烈火英雄张晓杰生前对着镜头留下的话。今年烈士纪念日,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一等功臣、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消防员乔巍然应邀到福建省委机关作报告,他含泪讲述他的好战友、烈士张晓杰的“一半人生”令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这不仅是一支令人敬仰的团队,也是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团队。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介绍,“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从当初的不足10人发展到50多人,年龄最大的81岁,他们中既有战争的亲历者和红色家风的传承人,也有老军工的后代和烈士的生前战友,他们成为了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力量。

“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在持续“破圈”。2023年8月以来,宣讲团除了深入全省各地巡回宣讲,还应邀赴北京、广东、浙江、新疆等地开展宣讲。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宣讲达41场,全省各地累计开展宣讲200多场次,现场观众达3万多人,网络受众超6000万人次,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

让国防教育“活”了更“火”了

实弹射击在某陌生地域进行;战场救护在硝烟弥漫中展开……眼前的一幕,既不是军事大片中的炫酷镜头,也不是部队军事演习时的劲爆场面,而是福建省军地组织的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暨军训成果展示现场。

“作为学校国防教育的品牌活动,军事技能比武不仅是对学生军训成果的集中检验,还能通过竞技形式激发青年学子强军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福建省军区某局领导告诉记者,该省辖区内有近百所高校,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征兵宣传的重要阵地,举办军事技能比武就是要打破以往听讲座、看展览的单一国防教育模式,让大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军事技能、强国防观念。

“赛场就是战场,我必须像军人一样去战斗。”据了解,在2天时间内,参赛队员需要完成轻武器实弹射击、战术基础动作、战场救护、手榴弹投掷等6大项军事课目。初秋时节,烈日当空,参赛队员需要连贯作业,对体能和意志都是考验,但比赛现场即便有的手肘磨破了、胳膊摔伤了,也没有一人中途退赛、没有一人喊苦喊累。

“比武突出应用性、实战性和趣味性,既是全省大学生军事技能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全省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集中检验。”福建省教育厅领导介绍,从第一届的只有23所高校参与,到现在福建省各大高校师生踊跃报名参赛,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已成为该省高校国防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与“大学生军事技能比武”一样“热”起来的还有各大中小学校组织的学生军训。近年来,福建省军地统筹训练时间、拓展教官来源、创新组训形式,军训课目除了常规队列训练外还把综合演练、野外拉练、实弹射击等多样化的军事课目列入其中,有效调动了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

线下体验如火如荼,线上传播同样亮眼。厦门市专门制作卡通小红军形象、推出“AI教官”,龙岩市以短视频为载体接力传唱红色经典歌曲,莆田市打造“知识图谱+互动模式”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一系列契合大中小学生需求的全民国防教育新形式新手段相继亮相,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学习国防知识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校园内爱国崇军的氛围日渐浓厚。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