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 国防动员系统第二届“最美新时代国动人”速写(下)

文 | 贺志辉 冯 强 郭冬明

奋斗,托起强军兴武重任;实干,谱写时代多彩华章。初秋时节,国防动员系统第二届“最美新时代国动人”评选揭晓,童忠海、代晓东、常素、张峰、章阅兵、颜飞、李凤飞、蔡永连、胡均川、岳喜翠、郝秀雷、凌尚前等12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战线的同志荣登榜单。

奋斗有我,不是挂在嘴上的漂亮口号,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誓言。在这届获评的“最美新时代国动人”中,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兴武标兵,有信念坚定、矢志打赢的海疆卫士,有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改革先锋,有立足本职、建功岗位的身边典型。他们是广大国动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的杰出代表,是强军事业的开拓者、平凡岗位的“追梦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国动人矢志奉献、精武强能的忠诚与担当。本刊第10期已刊发6名“最美新时代国动人”的先进事迹,本期继续以速写形式向大家介绍其余6名同志的奋斗故事,供学习。

盛开北疆的“石榴花”—— 李凤飞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军分区某处李凤飞奋战在民族团结一线多年的感悟。

2007年,李凤飞大学毕业回到草原。18年来,李凤飞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把倾情服务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扛在肩头。

任边防连队指导员时,李凤飞所在连队距边境线仅15公里,周边2个嘎查70余户牧民零散居住、条件艰苦。他主动与嘎查党支部结成对子,在互促共建中强组织、带队伍,同时还在执勤训练间隙带领官兵来到群众家中宣传党的政策、送医送药,帮助拉水、挑草、清羊圈。久而久之,“有困难找连队”,成为牧民们的共识。

2011年冬天,驻地出现重度雪灾。得知牧民家草场被大雪覆盖、道路被封,冬储草即将耗尽、新下的羊羔吃不上奶只能喂袋装牛奶等情况后,时任边防连队指导员的李凤飞心急如焚。“不能眼睁睁看着群众受灾,更不能让牧民吃不上菜,牲畜吃不上草!”他与连长商量后,便带领官兵边抢通道路、边为牧民送来急需物资。“当时雪太深了,牧民住得偏,大车进不去,我们就用三轮车和吉普车拉,连队的冬储草、冬储菜还有大棚里刚摘的绿叶菜都往牧民家里送。”谈起当时的情景,李凤飞历历在目。军民同心渡难关,守望相助结深情。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牧民顺利渡过了难关,不少牧民还自发加入到守边戍边的队伍中,形成了“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流动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名流动哨兵”的生动局面。

2012年某部建设训练基地涉及牧民搬迁,李凤飞得知消息后卷起铺盖卷直接住进搬迁指挥部,深入牧民家中挨家挨户做工作,大讲“牧民搬迁为国防”的道理。为避免实弹射击伤及牧民和牲畜,他第一时间疏散跳弹区群众,妥善协调安置牧民,确保搬迁任务顺利完成。2017年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场地建设需要,他协调地方领导现场办公,提前1个月封闭周边道路,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安全隐患,阅兵指挥部专程回访答谢。阅兵当天,李凤飞来到搬迁牧民家中和他们一起观看阅兵直播,牧民朝鲁门激动地说:“沙场阅兵展现了国威军威,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点力量,这家搬得值。”身处暖意融融的安置房,听着牧民朴实的话语,李凤飞的眼眶湿润了。

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李凤飞主动申请担任1个嘎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为如期实现脱贫,他与贫困作战、同时间赛跑,先后协调投入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建起了有160多头牛的养殖基地,并为7户牧民打了井、10户牧民拉了电,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由帮扶初期的3200元增长到11900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夜以继日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家里老小,一天爱人赶了200多公里路来看他时,抚摸着他黑瘦的脸庞心疼得不行。李凤飞却说:“牧民脱贫了,草原更美了,吃这点苦算啥。”

为强化全民国防观念,近年来他积极协调军地联合开展“军民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校”、“军营开放日”等活动,既融洽了军地关系、又强化了全民国防教育。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送法送医送文化进边关”活动开展,带领乌兰牧骑民兵分队经常活跃在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一线。

“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意志和力量。”谈起下步的打算,李凤飞坚定地说,他愿做一枝盛开在北疆大地的“石榴花”,为这片土地新时代的繁荣与和谐添砖加瓦。

李凤飞与呼伦贝尔军分区机关人员一起到结对帮扶户家中走访。

跨界冲锋的“孔雀蓝”—— 蔡永连

2018年,33岁的蔡永连做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辞去企业高管职务,放弃近十年打拼出的“舒适区”,转身加入到军队文职方阵,成为安徽省军区某干休所一名文职干事。

然而,考验来得比想象的还要快。单位宣传岗位人手紧缺,领导将补位的任务交给了她,办公室里却传来质疑:“社会招聘文职人员,不懂部队,能干好宣传?”她没有辩解,默默把一台旧相机、一摞专业书籍搬进办公室。那些夜晚,她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晚;笔记本写满了采编要点,存储卡里全是反复拍摄又删掉的素材。她只有一个念头:“要么不干,干就干好。”

真正的蜕变,始于2020年那场特大洪灾。得知安徽省军区要组织人员赴一线抗洪抢险,蔡永连主动请战,领导却有些犹豫:“你是文职人员,还是女同志,去一线多有不便。”可她较上劲,偏要去试试。她这一去便是22个昼夜,随抗洪抢险队伍辗转于长江、淮河、巢湖沿岸。洪浪滔天,参与抗洪抢险的官兵以血肉之躯守护堤坝的画面,一次次撞击着她的心灵。

一天,枞阳县一处大堤突发险情,危急时刻一个个迷彩身影纷纷跳入洪水,手挽手、肩并肩结成“人墙”。浊浪没过胸口,他们却齐声高喊“人在堤在”。声音穿透雨幕,震得人眼眶发烫。蔡永连扔掉雨衣便冲进急流之中,她半个身子泡在水里,双手死死托住相机。镜头虽因水流晃动,可画面里每一张坚毅的脸、每一双紧握的手都格外清晰。当她浑身是泥爬上岸时,才发现一只“战靴”早已被洪水冲走。

那夜,窗外大雨瓢泼,而她在屏幕前落笔如飞。她说,抗洪抢险期间唯一一次与丈夫和孩子的见面,是在高速服务区短暂的拥抱,但她没有遗憾——她的镜头留下了被洪水泡到肿胀变形的“一只大脚”,捕捉了“瓶倒即醒”的堤坝睡姿……那些令人泪目的最美身影,让她真正读懂了军人的担当和“孔雀蓝”的分量。

2021年,她再扛重任——负责安徽省百集红色微视频拍摄。又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挑战,明知前路艰难,她依然选择尝试。白天她跟着团队跋山涉水,寻访红色遗址和革命后代;深夜她守在电脑前,一帧帧打磨画面、一字字斟酌文稿。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她身体频频“报警”,7岁的女儿在电话里哭着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紧张的节奏、繁重的任务,让她“压力山大”,甚至一度萌生了退意。

改变她想法的是一次寻访途中的相遇。在池州市,87岁的红军后代王金如平静地说起父亲:“他牺牲时,我还在娘胎里。长大后梦里经常见到一个背影,可总也看不清他的脸。我知道,他牺牲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来。”老人的话语很轻,蔡永连却忍不住背过身悄悄抹起眼泪。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他们本可以做一对寻常父女。这份跨越生死的遗憾,让我看清了自己的渺小。”

带着这份触动,蔡永连咬牙坚持了80多个日夜。百集红色微视频如期收官,总浏览量突破百万,《一块红布》、《信仰的追问》等作品在军地引发广泛共鸣,成为传递红色力量的“爆款”。

这次经历让她完成了从“记录者”到“传承者”的蜕变。她尝试用更多元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将一线见闻创编成微电影、情景剧、快板等文艺作品,深受大家喜爱;采写制作的双拥故事短视频,入选军委政治工作部优质资源库;发起的“在战位上续写红色篇章”活动,为推动红色文化与强军实践深度融合开辟新路径。

有人问她,这么拼值得吗?蔡永连坚定地说:“苦在其中,更乐在其中,这身‘孔雀蓝’赋予我的远比我付出得多。”

蔡永连与战士们一起创排文艺节目。

惜时奋进的“不老松”—— 胡均川

在山东省军区某离职干部休养所,83岁的胡均川依然保持着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他如今正热衷于研究近年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熟悉胡均川的人都知道,除了休息、吃饭、照顾患病的老伴和保持每天半小时运动,其余时间他大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

胡均川退休前是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是我军水下作战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事科研工作45年,他先后开创4大学科领域近10个研究方向,完成科研课题50多项,其中30余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

胡均川当年开创的研究领域现已发展成为海军潜艇学院的多个研究所,拥有上百人的科研团队。在他的引领下,一批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他的学生笪良龙,如今已是海洋水声环境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多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并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他的另一名学生陆铭华则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当年面临技术封锁和领域空白,老师几乎凭一己之力担当起了我军水下作战相关课题的攻关任务。”笪良龙说。

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上年事渐高,胡均川身患多种疾病,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2015年,为了不影响科研进度,73岁的胡均川主动提交退休报告,但学习、育人、科研并没有淡出胡均川的生活。退休三年后,胡均川身体状况刚刚改善就又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

一次,在研究一个学术问题时,胡均川在电脑前连续工作了六七个小时导致旧病复发,被干休所工作人员紧急送医救治。“心里很矛盾,我既崇敬他又为他的身体担心。”山东省军区某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主任周宏雷说。

2022年,新一代聊天机器人问世。胡均川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动态,从此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之中。他先后收集整理数百篇文献,撰写研究笔记近十万字,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脉络,分析通用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详细比较国内外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学院师生、亲友子女,还是干休所的工作人员,他逢人便讲人工智能。“这是一场科技革命,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胡均川说。

2023年,胡均川受邀为海军潜艇学院师生作开学报告。他精心准备一个多月,几易其稿,为该学院作了一次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彩报告。“胡教授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踪,对我们触动很大。”海军潜艇学院教员刘敬一说。

虽然已经离开教学一线,胡均川依然在教学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退休后,他依然参加学院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积极为学生讲解前沿领域知识。每次学生论文答辩,只要身体允许他必到现场参加评审。

在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胡均川还经常到当地中小学校为孩子们上国防教育课。近年来,他先后40多次受邀为中小学生开展国防知识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

“曾听母亲讲,在一次‘扫荡’中日本兵曾用刺刀抵在她的肚子上,而那时母亲已怀我八个月,我是侥幸捡了一条命。”出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胡均川说,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认知从小便深深烙印在心里。

“听党话、跟党走,这正是支撑我几十年来努力工作的动力。”胡均川在给学生们授课时讲道。

胡均川向海军潜艇学院部分学员讲述海军潜艇部队发展史。

逐梦蓝天的“飞将军”—— 岳喜翠

“地位和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不过是普通一兵的代表,我愿意为祖国的飞行事业奉献一辈子……”前不久,在广东省军区某退休干部休养所学习室内,空军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与干休所工作人员分享现场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见闻,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1965年,年仅17岁的岳喜翠报名参军,成为空军第三批女飞行员。正当她在理想的航线踌躇满志、即将“展翅高飞”之际,命运却给了她严峻的考验,一场疾病差点让她停飞。“全身游走性关节疼痛”病症将她击倒在病床上,医生下了“判决书”:要么停飞转业,要么改行做其他工作。“停飞不属于我!”这位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山东姑娘,最终以超常毅力战胜病魔重返蓝天。

1968年冬天,岳喜翠第一次接受考验:远赴大西北核试验基地,执行我国原子弹爆炸的空中保障任务。亲耳聆听那一声震撼世界的巨响,亲眼目睹象征民族脊梁的蘑菇云翻滚腾空、直冲九霄,巨大的冲击波不仅撼动了无垠的戈壁,更深深地撞击着她的心灵。完成任务归来,岳喜翠心中的信念变得无比坚定:“我要把翅膀练得更硬,为守护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为祖国的强大而飞行一辈子!”

1969年国庆节,岳喜翠作为女飞行员的优秀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恩来亲切地鼓励她:“你们都是军人,应该做得更好。”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话语仍时常在她耳边回响,成为她奋斗一生的不竭动力。

执飞36年,飞行6100多小时,她的航向永远指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972年8月,岳喜翠作为机长带领机组到山东半岛执行模拟卫星观测任务。这个任务要求极高,在3000米高度飞行,投在地面的航迹误差不得超过50米。当时高空飞行不仅风大偏流大,还有颠簸,几个部门研究后决定:“飞不飞由机长决定。”岳喜翠机组仔细计算数据,果断下定决心:飞!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圆满完成任务。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岳喜翠豪迈地说:“飞行员离地三尺不分男女。”那些年,岳喜翠先后多次正确处置各种空中险情,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她每次都镇定自若,以超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艺化险为夷,保证了飞行安全,也在万里长空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航迹。她先后100多次出色完成军事演习、科研试飞、抢险救灾、人工降雨、神舟飞船返回舱万米高空空投试验等重大任务,并成功地首次用飞机进行大面积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补了我国航空气象史上的空白,荣获“空军功勋飞行员”、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退休后,岳喜翠把关心教育下一代作为新的航程,让光荣传统化作春雨滋润新苗。她多次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惊心动魄的空中经历、搏击长空的难忘瞬间,把一颗颗爱国爱军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中。她还与英雄人物麦贤得等一起参与支持广东省多所学校创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产生良好社会反响。与此同时,她寄语家乡山东省泰安市的学子胸怀祖国、心系国防,使不少优秀学生加入到飞行员队伍。

如今,年过古稀的岳喜翠依然心系蓝天:“如果人生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飞行。”说话时,她的眼睛闪着光,仿佛还是那个在蓝天倾情挥洒青春的女飞行员,那个一生都在想着飞行的“蓝天的女儿”。

岳喜翠走上领导岗位后经常深入飞行一线与年轻飞行员交流飞行体验。

铆在战位的“螺丝钉”—— 郝秀雷

“王哥,我记得您儿子一直想当兵,他马上上大学了,今天过来再给你们讲讲政策。”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迷彩服、行色匆匆且身板笔直的身影,他就是台头镇武装部干事、民兵应急排排长郝秀雷。郝秀雷,在当地可是个“名人”。

为什么出名?这要从他“执拗”的行事风格说起。12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性格,退伍后9年间他的工作从不“打折扣”。开展征兵政策宣传,他坚持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还没到年龄的初高中生也会被他提前“关注”。为了“解民忧”,他还发动其他民兵建立“台头兵”志愿服务队,为驻地群众提供水电检修、医疗救护、治安巡逻等多项便民服务。

还有一个“执拗”,是他对防汛工作的那种一丝不苟。郝秀雷的父亲是大清河水文站的站长,他从小便跟着父亲巡堤固坝、学习河道知识。正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入伍填报的志愿就是海军。12年驻守海岛的经历,更让他对“水”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们身处大清河旁,只有水情平稳,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每次防汛演练,郝秀雷都会认真强调一遍。可谁也没想到的是,郝秀雷的“执拗”还真发挥了作用……

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肆虐,连续降雨和上游泄洪导致大清河水位暴涨,台头镇随时都有被洪水淹没的风险。“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年的防汛演练到了检验成效的时候,先疏散群众、后协助加固堤坝!”郝秀雷站在队伍前大声喊道。“行动!”一声令下,郝秀雷带领民兵冲在抗洪抢险一线。危急时刻,以往走街串巷积累的信任凸显出来,村民们配合有序、转移迅速,仅仅24小时,该民兵应急排成功转移6000余人,而后便随前来支援的官兵一道再次投入到河道堤坝加固行动之中。

洪峰即将过境时,指挥部下达了撤离命令,只留少部分人驻守堤坝进行巡逻值守,郝秀雷听闻后,“拗”劲儿又上来了,他立即向指挥部请战:“我水性好,从小就十分熟悉大清河水情,让我留下吧!”排里的其他民兵听闻后也纷纷写下请战书,誓死守好堤坝。就这样,郝秀雷带领民兵应急排留在了防汛一线。

一天凌晨三点,郝秀雷打着手电巡堤,脚刚踩上堤坝就停住了,“这土颜色不对劲儿!”他深挖几锹,确定是管涌后连忙喊道:“快!再取些沙土来分层压,像我这样填。”不出所料,等专家前来查看情况后确认是管涌,幸好处理及时,否则会有溃堤风险。像这样的险情,郝秀雷带领民兵应急排大大小小处置了100多起。连续28个日夜,他们“钉”在河堤上,累了就躺在防洪沙袋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馒头咸菜。郝秀雷每天巡堤至少要走30多公里,作训鞋都穿破了3双,脚底磨起了血泡。实在疼得没办法,最后只能在鞋里垫上几层卫生纸缓解疼痛。40℃的高温下,他的肩背晒得脱了好几层皮,搬沙袋的手掌也被划出道道血口,汗水流过伤口一阵阵疼痛,他都咬牙坚持。

如今汛情已过,再去台头镇,依旧能看到郝秀雷忙碌的身影,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那样,“干一行爱一行,做一颗被人需要的螺丝钉。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战位’交给我,就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坚决完成任务!”

郝秀雷组织民兵应急分队进行防汛器材操作使用训练。

南国边陲的“活界碑”—— 凌尚前

在南疆绵延的边境线上有一位“老兵”: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他用脚步丈量边境线,以赤诚坚守筑起了一道“忠诚界碑”。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凌尚前。

1981年南疆边境的战火硝烟仍未退去,凌尚前亲眼目睹战火摧垮房屋、灼伤同胞,刚满18岁的他瞒着家人报名入队,成为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一名边防民兵。在战场上,他的血性一点不输现役官兵,先后多次参与边境防御战斗,从未退缩半步。“战场不分民兵还是现役,守好国门就要敢拼命!”时至今日,凌尚前仍坚定地说道。

90年代初,南疆渐归安宁,许多哨员相继离开边防哨所,凌尚前却主动放弃两次转干的机会选择留在哨所。当时的哨所条件恶劣,水、电、路“三不通”,喝一口水要走2公里的山路。巡逻路上时常出现毒蛇猛兽,凌尚前曾被毒蛇咬中手指,虽捡回条命却落下终身残疾。面对困难凌尚前选择迎难而上,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哨员守哨每月坚持不少于4次全线巡逻,先后处置边情数百起,收集有价值信息数千条。长期的巡逻,他对防区内每一块界碑的坐标走向、每一道山脊的地貌特征、每一段巡逻路的一坡一坎都了然于胸,被当地百姓称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战争远去,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成了通贸兴边的商场与货场,昔日的军事要点成为赚钱的黄金通道。“山上守卡子,山下数票子”是对党性最直接的考验。那时,有人希望他对走私“睁只眼闭只眼”,也有人找他送个顺水人情企图在防区采矿石、伐木材、捕猎野生动物,更有不法分子欲借哨所存放走私货物,他都断然拒绝、不徇私情。金山银山,在凌尚前眼里都不如祖国边境的那一片片绿水青山。

坚守的背后除了舍生忘死、艰苦寂寞,还有对家人的亏欠和歉疚。妻子黎兰新与他结婚40多年,夫妻俩聚少离多,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她非但没有怨言,还在孩子成家后搬到了哨所,和他一起守哨。后来,在凌尚前的感召带动下,他的女婿也主动上哨成为哨员、儿子当上了打私办队员,他的家乡弄汤村先后有92人报名参军、167名边民上哨担任哨员。

凌尚前不仅是战斗员还是宣传员。为强化守边护防意识,他结合边境巡逻、界碑描红带领哨员们走村入寨宣讲边境政策和国防知识。2023年,60岁的凌尚前即将退休,家人满怀期待,他却辗转难眠——哨所的山、边境的碑、并肩的战友让他放不下,最终他递交了返聘申请。接到批准电话时,脸上布满皱纹的他笑得像个孩子。近些年,他把自己的戍边经历融入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故事中,用当地方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边防政策,“三人五人不嫌少,东奔西走不嫌累”,宣讲的足迹遍布周边各村寨,质朴的话语让更多人读懂了戍边精神和使命担当。

巡边境、守界碑,凌尚前年复一年踩出的脚印,记录着他守好国土的决心、为国尽忠的赤诚,也深深地烙印着他“界碑不挪我不撤”的一生坚守。

凌尚前带领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民兵巡边执勤。

(荣旻湜、钟 哲、田 彪,本刊特约记者贺志国、王 勇、张志强等参与采写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