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中国民兵

锻打管武抓武的“硬本领”

—— 宁夏中卫市军地聚力抓好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纪实

文 | 翟伟中 康 鹏

识图用图、文书拟制、轻武器操作使用……金秋时节,位于贺兰山下的某训练基地内“战”味正浓,宁夏中宁县恩和镇专武干部温志燕一番军事基本技能精彩展示,引得“观战”人员发出阵阵赞叹。面对好评温志燕感叹道:“从刚上任时的迷茫无措,到如今开展工作驾轻就熟,这得益于宁夏中卫市军地双向发力开展的任职能力培养。”

“打造一支过硬的专武干部队伍,是提升基层武装工作质效的关键所在。”中卫军分区领导介绍,近年来,该市军地紧盯使命任务、紧贴实战标准、紧跟工作需求,以入口关、培养关、使用关为抓手,聚力锻造一支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与新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相协调的新时代专武干部队伍,为基层武装部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宁夏中卫军分区组织专武干部在红色场馆前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严把入口,把“苗子”选好

“在部队服役12年,熟悉军事训练;转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擅长群众沟通——这样的‘双料人才’,正是我们要找的专武干部!”2024年,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武部宋传江在翻看退役军人档案时,一眼看中了退伍军人罗庭诏。经过军地联合考核,罗庭诏被任命为滨河镇专武干部,很快他便成为了抓建民兵、征集新兵的骨干人才。

强军兴武重在人才。中卫市军地在乡镇专武干部选拔上始终坚持“三不选”:政治不过硬的不选、不爱武装的不选、能力不达标的不选。为此,他们构建了“军地联动、双向考察”的选拔机制,并在具体组织实施中由县(区)人武部牵头、地方组织部门全程参与,从“源头”上把牢“素质关”。

在选拔渠道上,中卫市军地敞开“三扇门”:优先安置优秀退役军人,将服役期间表现突出、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退役干部和军士纳入专武干部储备库适时择优使用,自2022年以来已有12名退役军人走上专武干部岗位;公开招录专业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时明确“退役大学生士兵、军事院校毕业生优先”,去年新任职的28名专武干部中有6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服役经历;跨岗选拔骨干,从乡镇优秀年轻干部中筛选熟悉群众工作、有责任心的“潜力股”,并经军事培训合格后转任专武干部岗位,中宁县白马乡专武干部张学军就是从其他公务员岗位转任基层武装部部长的优秀代表。

“不是穿过军装就合格,还得过‘政治体检’关。”中卫军分区领导介绍,所有拟任职人员必须经过“三查三看”:查政治档案,看是否对党忠诚;查现实表现,看是否热爱武装;查群众口碑,看是否作风扎实。去年有2名候选人因在考察中不合格而被暂缓任用。

严苛的选拔机制带来专武干部队伍结构的显著优化,目前中卫市88名乡镇专武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7.5%、平均年龄较5年前下降4岁,懂军事、会管理、善抓建的优秀专武干部正在加速成长。

宁夏中卫军分区组织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进行搭设帐篷训练。

宁夏中卫军分区组织专武干部进行队列训练。

精心培养,把“林子”育好

“以前总觉得征兵宣传就是‘喊口号’,直到参加了军分区组织的‘育苗计划’,才明白这里面全是学问。”海原县海城镇武装部部长李存有至今记得,2023年刚上任时,他在征兵宣传中因政策解读不清被群众问得面红耳赤。如今经过系统培训,他不仅能熟练讲解征兵政策,还总结出“微信推政策、入户讲案例、线上答疑惑”的“三步工作法”广受好评。

武装工作强不强,队伍建设是“脊梁”。中卫市军地坚持把提升专武干部能力素质作为抓好武装工作的重要依托突出出来,针对新任职专武干部“军事素养参差不齐、基层经验深浅不一”的实际,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帮助每一名专武干部尽快淬火成钢。

——集中培训打基础。他们在每年第一季度雷打不动举办“专武干部能力提升班”,培训内容既有《国防动员法》、《民兵工作条例》等法规解读,也有“如何组织民兵训练”、“征兵心理疏导技巧”等实操课。在今年组织的培训班上,他们邀请军地12名专家作辅导并在课后进行现场答疑,使专武干部心中一个个问号被拉直。

——以老带新传经验。他们组织县(区)人武部机关干部与乡(镇、街道)专武干部结成“1+1”帮带对子,明确“每周一沟通、每月一指导、每季一总结”。海原县李旺镇武装部部长马东海是个“新兵”,帮带他的县人武部文职人员韩军每月都带着他走村入户,教他“如何与村民讲述国防知识”、“怎样识别好兵‘苗子’”。时间不久,马东海便能独立完成民兵整组和兵员征集等工作了。

——岗位练兵强本领。每年夏季防汛期,他们及时组织专武干部带领民兵应急分队进行抗洪抢险演练,从制订方案到现场指挥全流程实训实练;征兵季则开展以工代训,通过参与宣讲政策、初检初审、档案整理等提升业务工作能力。

“抓武装工作既要懂军事也要懂政策,既要会指挥也要会沟通。”该军分区领导感慨道,如今全市90%以上的专武干部能独立组织民兵训练、100%能熟练开展征兵工作。

淬火砺练,把“台子”搭好

“民兵应急分队携带防汛器材迅速集结赶往灾区,协同当地应急力量展开救援行动!”今年6月,海原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海原县树台乡武装部部长丁丽慧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带领民兵奔赴山洪一线,连续奋战4小时转移群众数十人、物资千余件。事后,当地群众说:“看到穿迷彩的来了,我们就安心了。”

让专武干部“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的关键在于给平台、压担子。中卫市军地坚持让专武干部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明确乡镇专武干部“三项硬核任务”:征兵工作全程主导、严格把关,从宣传动员到政考家访一抓到底;民兵训练全程组织、带头参训,从计划制定到考核验收全程参与;国防教育主动牵头、当好桥梁,每年至少组织4次国防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中卫地处黄土高原,防汛、防火、防沙任务十分繁重,为此,他们及时探索建立“专武干部+民兵”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遇有险情第一时间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2023年8月,中卫市沙坡头区遭遇强降水,该区7个乡镇的专武干部带领民兵赶赴现场,会同消防、应急等力量全力奋战6个多小时将被困人员和车辆全部安全转移。

专武干部来自基层,是军地协调的“纽带”和“桥梁”。中卫市军地积极组织专武干部参加相关助民活动,在乡村振兴中当好“联络员”,帮助驻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在为兵服务中,当好“娘家人”,帮助军属解决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基层治理中当好“调解员”,主动靠前化解矛盾纠纷。中宁县宁安镇武装部部长罗秉权了解到辖区内3名军属因缺乏相关技能待业在家,便主动对接帮助并经多方协调使她们找到了心仪工作。

中卫市军地坚持在专武干部成长发展中大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奖惩氛围,先后12名专武干部被提拔为乡镇副职、8名交流到市直部门任职。“把乡镇专武干部队伍建强了,基层武装工作就有了‘硬支撑’。”中卫市领导告诉笔者,如今中卫市的专武干部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抢险救灾的“拳头力量”。(本文图片由覃家挂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