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军队新媒体应急救援报道传播质效探究——军队新媒体西藏定日6.8级地震救援报道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摘要:全媒体时代,军队新媒体已经成为军事信息传播和军队形象塑造的重要力量。本文结合军队新媒体在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报道实践提出,军队新媒体应急救援报道要提高报道时效、创新新闻叙事、注重舆情引导,更好地承担“强心剂”“压舱石”之责。
关键词:军队新媒体;抗震救灾;应急救援报道
应急救援报道是新闻传播领域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开展的专门性报道活动,其关键在于通过快速、准确、权威的信息传播,服务于灾害救援、社会稳定与公众知情权保障。近年来,军队新媒体日益成为军队宣传领域的新兴力量,其应急救援报道的质效不仅影响救援行动效果,还关乎军队形象塑造。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救援力量坚决听从统帅号令,火速奔赴灾区,全力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军队新媒体应急救援报道及时传递救援进展信息,发挥了稳定社会情绪、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此次报道实践,探讨军队新媒体在应急救援报道中的有效策略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提高军队新媒体应急救援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参考借鉴。
一、快速行动,及时传递准确信息
突发事件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能够产生首因效应,占据舆论制高点。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更加快捷等优势。此次应急救援报道中,军队新媒体以快速行动与及时传递准确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塑造军队形象、保障公众知情权。
动态跟进发布,保持信息持续更新。首因效应表明,公众对最早获得的信息印象最为深刻。在突发事件中,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军号、央广军事等军队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习近平对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作出重要指示》《西部战区空军派无人机赴日喀则震中勘察》等稿件,不仅及时报道了地震灾情,更向公众传递了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深切关怀。救援展开后,军队新媒体实时动态跟进报道子弟兵救援行动的最新进展,生动展现部队官兵克服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条件,抵达灾区展开救援的场景。这种及时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带来了安全感和信心,稳定了社会情绪。这启示我们,在应急救援报道中,军队新媒体应高度重视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动态;应推进流程革新,探索实施扁平化审核流程,将传统的“逐级上报-分层审核”的树状结构,调整为“事实核验-价值评估-风险研判”的并行审核流程,缩短信息发布时间差;应注重信息发布的连续性,持续跟进事件进展,避免信息中断导致公众焦虑。
多方汇集信息,多角度呈现现场。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常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全面准确的报道可以帮助受众了解现场情况,稳定社会情绪。此次救援报道,军队新媒体积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第一时间联系前方记者及参加救援行动的部队报道员,多方收集救援一线信息。同时,及时关注其他媒体发布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整合,力求满足公众全面了解救援进展的信息需求。地震发生后,中国军号、央广军事等军队新媒体根据驻地武警部队报道员提供的救援画面素材制作发布视频《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武警官兵已抵达救灾现场》,呈现现场受灾及救援情况,因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且真实可信,被多家军地媒体转载转发。由此可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在应急救援报道中,军队新媒体应积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与一线记者、官方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多方获取全面信息;应实时关注、分析公众对救援进展的关注焦点,及时调整报道重点和方向,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应交叉验证信息的真实性,避免片面和不实报道。
多种样态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当前,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媒体需提供多种样态的产品。此次救援报道,军队新媒体结合各平台特点和受众接受信息的偏好,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拓展传播路径。例如,运-20飞往地震灾区参与救援,央广军事新媒体敏锐捕捉热点,不仅提供了文字消息、图片报道,还推出了短视频《现场视频!运-20着陆日喀则定日机场》,播放量超5000万。其实践表明,在信息传播形式多元化的今天,军队新媒体应根据不同的平台特点和受众偏好,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如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生动直观的视频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及时的图文信息,借助直播平台进行现场报道等。同时,要考虑针对地域性差异,在字幕中添加多民族语言切换选项,兼顾多样性语言需求。如涉及国际应急救援行动,还可以制作外语产品,加强国际传播。
二、叙事创新,引发受众共情共鸣
全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逐渐发生变化,叙事语态只有不断贴近受众,在表达上突出互动化和情景化,才能引发受众共情共鸣。此次应急救援报道中,军队新媒体通过创新叙事策略,采取多视角叙事手法,提高了传播质效。
微观叙事视角。个体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冲突,这些情感冲突能够极大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此次应急救援报道中,不仅有宏观的救援进展,也注重聚焦救援中的个体,通过微观叙事视角,讲述具体的人和事,传递关怀和温暖。例如,官兵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营救被困群众;军医们日夜坚守,为受伤群众治疗伤痛;后勤人员忙碌奔波,保障物资供应等。这些场景的报道,让救援人员的付出和努力具象化,给受众带来了力量。这启示我们,应急救援中,常会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军队新媒体应深入挖掘这些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在公众面前;要注重挖掘受灾群众、救援官兵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如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庭的关爱、面对困难的坚韧、军民鱼水情等,弘扬正能量,激发社会的向善力量;要善于进行“拟人化”叙事,将“事件记录”升华为“情感存档”,建构有温度的军队新媒体应急救援叙事。
短视频表达。全媒体时代,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图像信息传播方式,成为受众容易接受的一种信息传播形态,为军事新闻传播提供了新机遇。央广军事新媒体发布的视频《灾区小朋友说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军人》,聚焦受灾地区小朋友吃上子弟兵制作的热食时灿烂的笑容。视频展现了军队热食保障能力,又传递了受灾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让人们对未来灾区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由此可见,军队新媒体在应急救援报道中善用短视频,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与代入感,拉近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使受众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转变为与新闻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者,提升新闻报道的贴近度与可信度。在短视频创作方式上,军队新媒体应不断创新,如采用“留白”方式,在短视频中保留几秒无声凝视镜头,给情绪以沉淀空间;即使救援现场无重大变化,也可以发布“今日平安”空白短视频,维持对受众的心理陪伴,彰显媒体的持续在场;为了提高短视频生产效率,可以在保证内容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探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视频内容筛选和初始短视频产品的生产。
多模态呈现。多模态传播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领域。多模态传播主张统筹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资源实现产品的融合创新,实现新闻传播主体和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传播效果。新闻生产中,一张震撼人心的细节照片或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配上合适的音乐往往能够胜过千言万语。如前所述央广军事新媒体发布的视频《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武警官兵已抵达救灾现场》,配乐激昂,凸显子弟兵紧急出动的紧张氛围。实践证明,全媒体时代,军队新媒体在应急救援报道中要拓展思维模式,善用音乐、灯光等烘托氛围,让新闻报道跳出冰冷陈述;可以借鉴“缺陷美学”理念,不回避拍摄抖动、镜头污渍等“不完美”画面,强化真实质感;要通过多模态呈现,让军队新媒体应急救援报道在信息洪流中精准触动受众心灵,绽放独特魅力,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与升华。
三、前瞻预测,精准把控舆情走向
随着技术发展,重大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舆论导向稍有偏差,就有可能酿成“网络风暴”。提高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水平,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此次应急救援报道中,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军队新媒体通过前瞻性预测精准把控舆论走向,确保了新闻生产平稳运行。
强化内容审核,严守新闻真实性底线。应急救援报道中,新闻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中国军网、央广军事等军队新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注重稿件的真实性,在稿件发布前,严格落实审核与校对流程,对经手稿件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核查,杜绝可能出现的疏漏和隐患。特别是对于涉及人名、地名、数据等方面的关键信息,与权威信源对标对表、多方查证,并与前方记者、报道员反复核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在接收前方记者和报道员回传的信息素材时,编辑迅速评估信息价值,紧密结合救援进展情况,权衡发布时机。同时,对新闻素材保持高度警觉,以审慎的态度判断采访对象的言论是否被引导、画面是否存在摆拍嫌疑、内容是否合时宜等,有效避免传播可能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不当信息。其实践证明,军队新媒体在开展应急救援报道时,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内容审核的重要性,对那些可能被误解或曲解的内容,要提前研判,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强化评论区舆情引导,及时处理热评回复等重点评论。评论区是舆情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公众表达关切和情绪的重要渠道。此次应急救援报道工作全面展开后,央广军事等军队新媒体安排专人负责平台评论区的舆情监测和引导工作,敏锐捕捉潜在问题。对于可能造成舆情的风险点第一时间上报,快速进行会商和分析研讨,及时进行处置。视频《现场视频!运-20着陆日喀则定日机场》《震后第一晚,武警官兵为灾区群众搭建帐篷》发布后,单条视频评论量迅速攀升至2万余条,编辑认真分析各平台评论动态,与受众积极互动,对于热门评论及时回复,树立了媒体亲和形象,提高了受众黏性。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产品的发布不等于传播的完成,要高度重视评论区的引导,及时回复网友的关切;在处理热评和回复时,要谨慎对待,确保回复内容既符合军队媒体形象,又能有效引导舆论走向;除关注自有平台评论区外,还要关注其他媒体报道的评论区动向,掌握报道的整体舆情动态。
统筹考虑发布各类稿件的整体氛围,避免其他报道与救援报道氛围出现冲突。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在重点聚焦救援报道的同时,中国军号、中国军网等多家平台刊发其他稿件时注重整体气氛的和谐与平衡,减少娱乐化稿件,以免削弱救援报道的严肃性和紧迫感,造成视觉和情感上的冲突。对图片与视频的色彩运用及语言风格同样进行了精心考量,确保与救援主题的色彩和氛围基调保持一致。在此次应急救援报道中,央广军事新媒体各平台共发布相关稿件140篇,阅读总量达1.2亿。相关报道及时传递了地震救援的最新动态,为军队参与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了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由此可见,在应急救援报道中,军队新媒体应拓宽视角,加强与其他平台的交流沟通,建立风险会商机制,确保报道团队能够全面评估并有效应对各种潜在风险;在传播救援进展信息的同时,避免过度渲染灾难场景,造成二次伤害或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各类报道的整体氛围,避免出现与应急救援氛围不协调的声音。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赵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