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膝下百万兵”
■林润田 钟锦宸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在《正义必胜》文艺晚会中,以“刘老庄连”故事为原型的情景戏剧《永远的番号》,通过娘与儿的深情对话,揭示出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家国大义。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 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之后不久,刘老庄的母亲们含泪把82个孩子送上战场,重建“刘老庄连”。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剧中,脸颊带血的母亲一声“儿”,唤来众多战士齐声回应“娘”。“儿”是一个母亲最心痛最深情的呼唤,“娘”是儿子最动听最美好的回应。一呼一应,泣动人心,肝肠寸断,蕴含着滚烫的赤诚,迸发出雷霆的力量。
“刘老庄连,全员补齐!擂鼓,送儿出征!”这一声撕心裂肺、震撼人心的含泪嘶喊,是一个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伟大母亲发出的铿锵宣言,振聋发聩、气壮山河,瞬间将个体悲怆升华为民族坚韧,让华夏儿女无不血脉偾张。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剧中的“大地母亲”,是抗日战争中万千英雄母亲的缩影。她们秉承民族精神、民族大义、民族基因,用牺牲与大爱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魂灵、不屈的脊梁,书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战争与母亲”的动人诗章。
在北京密云区张家坟村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尊雕塑。她不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邓玉芬。家乡沦陷时,她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为了抗战,她相继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杀敌,全部战死疆场。面对沉重的打击,她脸上的笑容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对子弟兵更亲了。
“母亲的特性就是这个民族的特征。”慈母舐犊情,最是家与国。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咱们胜利了!胜利了!”临终前,她对乡亲们说:“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当中华民族遭受日寇铁蹄践踏时,千千万万抗日根据地的英雄母亲没有“走开”,而是以宁折不弯的气概面对残暴之敌,靠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艰难困苦,用感天动地的母爱抚育子弟兵,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光耀千秋的壮丽凯歌。
她叫白文冠,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马本斋指挥的回民支队屡屡给日伪军沉重打击,敌人无奈之下把白文冠监禁起来,软硬兼施,逼她给儿子写信劝降。她宁死不屈,绝食殉国,书下了“儿子,骁勇抗日,威震敌胆;母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壮歌,为回汉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立起了一座坚贞不屈的精神丰碑。
她叫戎冠秀,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妇女,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在抗战中,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多少伤员,像慈母一样护理过多少伤员,多少伤员喊过她娘,她自己也数不清。她整日为抗日工作奔忙,并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我有3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哪个去!要是不嫌我老伴年纪大,让他给咱八路军喂马。”
她叫桑狗的,是太行山区成百上千用乳汁、亲情甚至生命哺育八路军后代的“太行奶娘”之一。一个奶娘一颗心,人人为了八路军。日本鬼子扫荡时,家中的一只母鸡跑了出去,3个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冲过来,一把抓住母鸡。“母鸡还要给八路军的孩子下蛋吃啊!”她不顾一切往回抢,却被鬼子的刺刀捅进胸膛……
面对英雄母亲,许多人在感念中追问:那些平凡而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见识也不多,国难当头为什么有那样的家国情怀?为什么能够忘其家、忘其亲、忘其身?请听听一位“太行奶娘”的质朴心声吧:“没有国哪有家,人家八路军抛家舍业,钻在咱这穷山沟里打鬼子为了甚?还不是为了保家卫国。给八路军做点事,是咱的本分啊!”
一位记者采访英雄母亲后写下这样的诗句:“您的乳汁凝结了战士的血肉,您的大爱塑造了英雄的灵魂;您的奉献孕育了胜利的果实,您的一生感动了奋进的后代。”这是写给抗战英雄母亲的不朽赞歌,是一个民族和一支军队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