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吉林省通化军分区联合通化市教育局组织多所中学400余名学生,乘坐贯通不久的吉辽高铁前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这条高铁,像一根银线,把散落在吉辽大地的红色珍珠串了起来。通化,是‘四保临江’的主战场,更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它代表着坚韧与支援;而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地,是抗战的起点,象征着觉醒与不屈。过去,这种精神联系存在,但地理阻隔让体验不深。今天,贯通的高铁让两地红色资源实现了‘一小时生活圈’,让历史的对话也变得更即时、真切。”吉林省通化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介绍道,“在前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日,军分区首先组织学生们来到东北抗联秘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东北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以增强研学活动质效。”
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向学生们讲述抗联历史。殷宝亮 摄
在集安市五女峰老岭秘营遗址,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给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地教学课。“‘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爱国志士,必须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长期苦斗下去,胜利就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这是爷爷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全军将士的讲话。”马继志指着地窨子说道,“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用坚定的信念点燃抗日的烽火。”
初冬的林间寒意侵袭,但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学生于晓瑜轻轻触摸残存的灶台,在研学手册上认真记录:“这些斑驳的痕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苦难的年代,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体温。”生动的现地教育课,让学生们加深了对这段红色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通化市民兵红色讲解员在高铁上为学生讲述抗联故事,组织学唱抗联歌曲。殷宝亮 摄
“列车正在通过的这片区域,就是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将士战斗过的地方,你们走过的每一寸铁轨,都浸染着抗联将士们的热血……”在前往沈阳的高铁上,通化军分区的民兵红色讲解员为学生讲述抗联故事,组织学唱抗联歌曲。
学生们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展红色研学。殷宝亮 摄
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学生们自发在残历碑和警世钟前驻足默哀。在东北抗联展区,学生常艺涵激动地发现展板上标注的“通化老岭密营”正是前一日马继志老人授课的地点。凝视着杨靖宇将军的照片,回想起他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的英雄事迹,不禁潸然泪下。她含泪说道:“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现地教学让人物故事鲜活起来。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安宁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返程途中,学生们在列车上自发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一定要把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努力学习,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随着高铁网络的日益完善,人们的出行半径不断延伸,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显著缩短。通化军分区领导表示,高铁网络赋能教育空间拓展,下一步他们还将联合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探索跨区域国防教育新模式,为青少年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现地教育课堂,让他们在实地探访中汲取红色养分,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复兴的青春动力。

